诗梦文学音画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89|回复: 2
收起左侧

千年古村落——北屯头村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990

帖子

30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589
发表于 2016-11-27 16: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古村落——北屯头村
文/东方一君
一、概况和由来

河北省邯郸县尚璧镇北屯头村(现由邯郸开发区托管。称为邯郸经济开发区北屯头社区),位于邯郸市东郊,属于邯郸市东区建设规划的城郊村,随着市区的东扩(东区建设),在不远的将来,美丽古老的村落会因市区的建设改造而行将“消失”在“水泥森林”中。村北紧邻s311省道邯临路,村西是京珠高速公路和京深高铁,村东五公里是青兰高速公路。赵王大街从村东街内南北横贯通过(正在实施过程中),村西头和常庄村交界处是南北贯穿的廉颇大街(正在实施过程中),村南是东西走向的太极路。北屯头村属于交通枢纽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风景旖旎,民风淳朴。扼邯郸至天津、临清之要,属九州通衢之重。唐朝东征时李世民带魏征尉迟恭等军师将帅,曾三下于此。明代燕王扫北时在此激战,太平天国率军北上多次在此停留屯兵。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也。
公元1400年,明建文帝二年,朝廷官兵与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双方几十万大军在太行山以东华北南部展开激战。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时,北屯头村南的王湾村,在激战中被夷为平地,村里人死亡和逃生后,人畜房屋皆荡然无存。七十年代中期,该村社员们在村南地干活时,许多人挖出了王湾村遗址下的各种器物的彩色陶瓦瓷片,现在地表上仍然可见很多的陶瓦碎片。这实物乃是历史的见证。
因连年征战,地广人稀,后来明成祖令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繁殖后代,兴建新的家园,于是有了北屯头村。村落以裴姓为主,迁民于此至今六百余年矣。原来的王湾村,有张姓人家躲避战争而逃生,后与裴张二姓聚居在一起组成了北屯头村。从最早的张姓算起,古村落至今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村庄后来又有李氏、王氏、宋氏、武氏、贾氏、梁氏、杨氏等姓氏人家陆续迁来定居,形成了融合相处的历史悠久的大村落。
目前,该村有7000多人口。土地5000余亩。自合作社人民公社以来北屯头大队分为16个生产小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分为东西两个支部委员会(两个大队班子),一个总支部(裴占民为当时的总支部书记),裴占民书记在位期间,为了统一领导和凝聚党心民心,更好地开展工作,于九十年代中叶,又将东西两个支部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支部)生产大队。
建国后至今,抱有鸿鹄志向建功立业之士,考上大专和本科研究生的人有200余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80余人,教师30余人,处科级以上职务、职称的60余人。
北屯头村村西紧邻常庄村,因人口增多,房屋兴建等,居住房屋交错建设,已经难以分清村界,两村居民已融为一体,睦邻友好。s311省道邯临公路东西纵贯村北。村西北是一望无垠的绿色耕地,肥沃丰腴的农田(近年已被邯郸经济开发区开发)。村东和村南,千亩果园围绕着半个村庄。春天来时,杏花飘香,远远望去,宛若淡淡的云霞缭绕着村庄,白里透着浅红,香风阵阵,沁心润脾。每年杏花盛开的季节,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学生们由老师带着赏杏花写日记,体验授粉掌握农事。初夏时,麦从风里熟,雨染杏林黄。翁妪孩提相携果园里,风里含着笑,园里透着甜。摘果谈丰收,品杏话时光。一派欢乐祥和的丰收景象。杏林果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古人早就流传着“屯头孙庄,瓜果之乡”“亓固北瓜屯头杏”等谚语。果林为造福人们的生活,遮挡沙尘,保护庄稼、绿美家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历史文化

北屯头村古文明与历史文化璀璨悠久。最出名的当属村内的九天圣母庙,俗称“奶奶庙”。奶奶庙座落在该村的后街东半部丁字街口,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初年间,占地面积约三亩余,分为前后两段院落,中间以“泰山阁”阁门相连。大殿雕梁画柱,因势象形,栩栩如生。殿顶为歇山式建筑风格,大殿雍容典雅,红黄相间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店内正中是泥塑的九天圣母神像。上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村小学和初中搬迁于此,暂在庙内上课。因年久失修,庙顶漏雨严重。庙体因风雨经年,多有墙面风化剥落,后几经维修,仍保持着古朴典雅之风貌。
在支书裴占民带领下,号召村民集资建校。上沟通各级领导寻求支持,下做群众工作积极集资,跑断腿磨破嘴,耗费了太多的心血。本村在外的仁人志士、社会名流等在支书裴占民和校长裴作银等人多方沟通下,鼎力相助、慷慨解囊。已退休在家的原邯郸县副县长裴孟贵,也为建校出资2000元赞助。1998年8月30日,全体村民大会动员集资兴建新学校。原任邯郸县政府副县长曹淑霞亲自到场参加隆重的奠基仪式。到1999年6月1日,主题教学楼竣工。9月1日新学年,学校正式搬迁新校址。有功德碑说明集资建校情况。
学校迁走后,村民对破旧的庙宇进行了恢复原貌的彻底修缮与美化装饰,使九天圣母庙焕然一新。
九天圣母庙前是一片开阔地,如今是一座大戏台。每到村里的三个庙会前后,都要要唱大戏五六天至十天左右。庙内香火旺盛,吸引着周边的虔诚香客前来拜佛祈愿。每逢旧历节日和庙会,清香缭绕,明烛摇红,锣鼓声声,琴笛合鸣,歌舞翩翩,香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南丁老爷庙,座落在村西头的百亩荷塘南岸,俗称“老爷庙”, 老爷庙坐北朝南,解放初期被毁。后来村民按照原貌集资重建,有功德碑可证。庙后边是一个百亩大洼湿地,种植着莲藕,春天里,东风吹拂,粼光潋滟,就像无数个碧玉琼珠闪闪发光。碧水倒影着岸边的杨柳,倒映着两岸阴翳蔽日、郁郁葱葱的茂密的树荫。         
夏日的百亩荷塘里,荷香缕缕,蛙鸣处处;岸边的槐树和婀娜的杨柳间,蝉声阵阵,此起彼伏。人们在浓郁的树荫下乘凉、垂钓、对弈、聊天。这里是人们温馨休闲的心灵港湾。他们挥动着蒲扇,赏着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的如画的风景。更迷人的是荷塘月夜,碧水清波泛着银色的粼光,荷塘里就蕴含着诗一样的情韵:
风亲莲叶千层浪,雨吻香蓬万点星。
云朵轻摇平湖底,鱼鹰浮沉碧波中。
秋凉了,在荷塘边听蟋蟀弹琴,闻蝈蝈高唱。此时的荷塘,又是一番风景,站在自制的竹筏上,用长长的竹篙撑着浅浅的的湖底,在荷花深处穿行着,采摘脆甜的莲子。   
这清清的荷塘,是孩子们的摇篮,也是村里一代代人赖以生存的地方。这荷塘,更是一代代人闲暇休憩的快乐园地。这幅天然的水墨画,一年四季变换着颜色和情调。正是“小村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
在荷塘的东北角的岸边,有一座二层小楼,那是抗战年代日本鬼子在这里建的炮楼。一楼管三地,因为炮楼座落在北屯头和常庄村的中间,北边又紧邻着邯临大马路,邯郸至津门交通的咽喉要道。抗战胜利后,该炮楼被毁。
在荷塘的中央,有一片沙汀,蒹葭苍苍,芦花飞扬,俗称“苇汀”,是人们夏天游泳时小憩聚集之地。当时这里白鹅对对,群鸟翔集,风光旖旎。可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片百亩荷塘日趋缩小,水泥的森林渐渐代替了水墨画一般的自然风光。
荷塘的北边,邯临路北的原野阡陌旁,有一颗参天的大杨树,村里人都称为“神树”,古老沧桑的大杨树冲天挺拔,耸立云端。树身二人合抱才可抱住。据说这高龄的古树是明代万历年间所栽,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岁月。饱经风霜,历尽沧桑,见证着村里的变迁史。这棵大杨树是家乡的符号,村里人外出回家,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村后参天的大杨树直挺苍穹,就知道到家了。可惜这棵参天挺拔的古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因失火而被烧毁,已不复存在。
优美的荷花塘,清清的池水,葱茏繁茂的芦苇荡,群鸟翔集的苇汀,参天的大杨树等,虽然近些年已经消失殆尽。但家乡美丽的地标符号永远印记在每个人的心里。每每想起,心里就会升起缕缕的乡愁。
村东的玉皇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建这个庙是有原因的。不是为了弘扬佛经道教,而是为了镇物。相传明崇祯末期,李闯王进京,崇祯后裔逃出紫金城,在邯郸市永年广府城一代隐姓埋名,改朱姓为李姓,后又怕世人或反贼找到祖墓,又把祖墓迁徙到北屯头村东的树林里。当地人看到皇帝宗室之灵埋葬于此,谁能顶得住帝王后代的灵气?怕给村里带来不祥之兆,便兴建一座玉皇大帝庙,用玉皇大帝来镇压,于是有了这座庙宇,且香火旺盛。
关爷庙,即关帝庙,座落在村内前街东部的十字街头。解放初期被毁。改革开放后重新兴建,善男信女不断,香火很旺。
土地爷庙,该村土地爷庙有两座。一个座落在村后街西头的十字街内,一个座落在村南。两座庙宇也是在解放初期被毁,后重新修建而成。
财神爷庙,座落在村南的黄土地高台上,战争时期毁于一旦。本世纪初,由开明人士裴海宗牵头发起集资在原址上兴建财神爷庙。该庙宇占地二亩有余,坐北朝南,一段大院,富丽堂皇,方圆几十里村庄的人们前来行善举、上布施,慷慨解囊。新建的庙宇和九天圣母庙、关帝庙、老爷庙、土地爷庙、玉皇庙等,同样香火旺盛,逢年过节,青烟缭绕,明烛摇红,善男信女,虔诚香客,络绎不绝。扭秧歌抬黄船,跳歌舞唱大戏,锣鼓喧天,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真是:
暮鼓晨钟  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  唤回苦海梦迷人

三、红色历史文化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北屯头村是有名的红色堡垒村。八路军一区区长、锄奸队队长侯常直和他的战友们经常到北屯头村集中密会,曾多次在该村居住。在此商量锄奸的大计。该村年轻力壮的宋桂林经常给侯常直背着盒子枪。为纪念牺牲的战友和做好隐蔽工作,侯常直在外称为常直。人称“孤胆英雄”,敌人称之为“常阎王”,一听“常阎王”的名字,就使鬼子和汉奸闻风丧胆。他的威名声震燕赵大地,为抗日锄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北屯头村点燃了革命的理想火炬。
裴兴其一家受到革命的理想熏陶,在当保长的日子里,秘密地为党服务,为八路军和县大队输送粮食等,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被苏曹的日本鬼子宪兵队抓去拷问,纵是狼狗咬、皮鞭打,也不折不挠,坚强不屈。后被进步开明人士裴荣宗设法周旋营救出来。
在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解放战争序幕拉开时,北屯头村作为红色的革命堡垒村,理想的火炬早已点燃,大批进步青年随刘邓大军南下。热血青年武景星毅然随大军南下,参加了大别山战役。后又参加了解放成都的七天七夜的激烈鏖战。为革命做出了贡献。革命胜利后曾任贵州省德江县工商局局长。南下战士还有该村的裴志忠、宋文友,参加南下战役的激烈战斗中,冲锋陷阵,奋勇拼杀,激战中光荣负伤。后享受残疾军人待遇。裴占贵在参加大别山的战役中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杀敌,不幸光荣牺牲,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裴怀生在大别山的激烈鏖战中,冲破敌人的层层包围圈而脱险。还有李清江、裴彤国、裴作荣、李生源等一大批热血志士、爱国青年们随刘邓大军南下,为新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解放后,裴作荣曾在四川省长寿县房管局任职。李生源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为了信仰,为了革命,毅然抛家乡、别亲人,投入到革命的洪流,这正是北屯头村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才使一代代的后人凝聚并传递着正能量。这才是该村不灭的村魂。

三、传统的武术之乡
北屯头长拳,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从南至北大举进攻清政府的战乱时期。一代长拳宗师裴微先,武术修为极高,崇德尚礼,武德为先。他的武功更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当时春夏之交,太平军(俗称“长毛军”)路过该村,想进村抢粮。长拳宗师裴微先怕因此扰乱村民生活,于是,孤单一人挺身而出,与众多的“长毛军”展开激战。他在村西口大路边摆开长拳架势,靠在南丁老爷庙前的大石碑前,为的是提防背面受敌。据代代相传,当时,他三面受敌,施展开自己的长拳绝技“粘拳”,徒手对付一圈圈一层层的“长毛军”,在他的身边一个个“长毛军”相继倒下,长矛折断遍地。吓的他们始终没有进村,一败涂地而回去报信。不一会,大批的“长毛军”赶来,寻找裴微先宗师。宗师早已救出两个孩子,一个腋窝夹一个小孩,一纵身上了房顶,连续跳跃了六个过道(胡洞),隐入了村东南的丛林中。在一个草庐中休息时,因激烈打斗汗水浸透了衣服,脱下来拧干时,足足拧了一盆子汗水。据听说后来这两个孩子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在长拳武术上也很有造诣。由于孤胆英雄独自逼退了“长毛军”,后人称之为“老逼爷”。 “老逼爷”的威名从此声名燕赵,誉满邯郸。他的长拳也因此而发扬光大。
长拳,属传统北派武术中的重要拳术。长拳吸取了查、花、炮、红诸拳种之长,把长拳类型的手法、手型、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各种拳械套路。它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它的内容包括拳、掌、钩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还有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伸屈、直摆、扫转、击响等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跌仆、滚翻动作。
裴微先宗师后来广授门徒,致力于长拳的发扬光大。因而方圆几百里甚至更远的地方都知道北屯头村是一个武术之乡。长拳代代相传至今。裴克和人称“少先生”,少年就领会了爷爷和父亲的长拳精髓,在上世纪中叶和后期,传到裴兴其先生这一带时,更加兴盛。练武热潮大兴。十八般兵器样样齐全,徒弟们刀枪棍棒徒手格斗都是样样皆通。有方圆百里的武术爱好者慕名来访的,有来学习长拳的武术爱好者。本村更是家家习武、人人练拳。武术之乡的称号名副其实、闻名遐迩。在人民公社时期,只要村里谁家有了白事,村里的长拳习武班的徒弟们便免费进行武术表演。在送殡人群的最前头,边走边表演刀枪棍棒对打和徒手对打套路等,引得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万头攒动,喝彩阵阵。既增加了人气,又传承了长拳的历史文化与文明。
武术世家到了裴兴其这代,达到了更好的推广与弘扬,习武办班全是免费。老先生以武德为先,不为名利,只为中华国粹长拳文化的永远传承下去。所以前来学习长拳的人很多、很踊跃。徒手训练套路如:跌套、震脚套、十字手套、格手架等,还有长拳独门绝技“粘拳”和“竿子花”等。器械训练套路如:双刀擒枪、双拐擒枪、长梢对辊、单刀对辊、镗镰对枪、双棍对打(山东棍、配手棍)等。
长拳运动方法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在内的各种拳械套路,长拳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套路、对练套路。长拳的手法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拍、扫等,还有各种摔法、拿法、跳跃、平衡等。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商品经济时代,人们高节奏的工作频率,生活的压力和人们正确的价值观的缺失和物欲横流的时下,人们大都不会再去学习武术而熬夜练功,手机电脑互联网充斥到每个家庭。上网聊天谁还去又苦又累地练武呢?但是,北屯头村这个传统的武术之乡,直至现在仍然不忘初心,坚守着一个信念,不能让祖传的长拳这个中华璀璨之明珠从此而暗淡无光。这个村的村民们仍然在一代代地练着长拳,传承着中华的文明,延续着不灭的尚武精神。长拳,是中华国粹,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时光荏苒,岁月变迁,长拳——在北屯头村仍然绽放着熠熠的光辉。
在强身健体、养生延年的新的风尚中,长拳更是受到人们的喜欢。如今,广场上、草坪间、院落里、小河边,练习长拳健身养生的本村群众到处可见。翁妪孩提,闪展腾挪,刀剑挥长风,拳掌囊乾坤,动静结合间刚柔相济,掌拳交换处开合自如。正是:
碧水村东绕 香荷翠柳融诗韵
长拳扬天下 养性修身尚礼德
北屯头村,是悠久盛名的武术之乡。是红色革命堡垒之乡,是千年文明的古村庄。

                                                           【2016丙申雾月上浣作于三春书斋】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主题

833

帖子

51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78
发表于 2016-12-1 12: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具体,虽是一个小村,但看来确实不简单!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990

帖子

30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58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9: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渔夫老师欣赏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诗梦文学音画网 ( 黑ICP备20002108号

GMT+8, 2025-5-15 08:52 , Processed in 0.05711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