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蔡旭 于 2019-8-25 14:38 编辑
灵 川 访 古
(二 章)
蔡旭
一条爱莲的古村 见到村头小河中这一片莲花,我才醒悟,这正是江头村之魂。 这条古村,以众多明清的古建筑群,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史第,按策史第,奉政大夫第,同知府第,知州宅,解元宅,进士宅,五代知县宅,四代翰林宅…… 这条灵川县的小村,真是人才辈出呀! 五六百人的村子,在明清出仕为官的竟有200多人,其中知县36人,六品13人,五品18人,四品7人,三品2人,二品3人,从一品5人,一品4人…… 令我惊奇的是,当中没有一个是贪官! 一条“百年清官村”,是怎样养成的呢? 原来,这条姓周的村子的始组是北宋名家周敦颐的嫡亲后裔。 定居江头600年,他们恪守周氏家训,传承爱莲文化,“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条姓周的村子的祠堂,就叫“爱莲家祠”。 他们办义学,设私塾,村中的格局,家里的设置,每一个细节都在教你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连各家各户的字纸,都集中在初一、十五到“字厨”焚烧。 家规、家教、家风,文脉、学脉、德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就这样把一个小孩培养为国家栋梁。 这么一条有底蕴有内涵的古村,真值得重点保护啊。 见到这一河莲花,我明白了:莲,是江头村的象征,是它的图腾,它的名片。 我知道,有莲花的地方,不都等于有好的风气。 当然,有代代相传好品德的地方,才配得上一池圣洁的莲花。
站在大圩古镇万寿桥上
一座石拱桥横跨在马河上,面对着漓江的锦山绣水。 在两江汇流处,一眼览尽如诗如画的好风景。 远似青龙卧江,近看桥影如月,桥本身就在触景生情处。 它像一根扁担,挑起两岸沿漓江延绵两公里半的古街。 挑起日月轮班、风雨兼程的岁月。 想起它的名字,“万寿”当然不是指实际年龄,而是一种泛指,一种祝福。 其实它也很老了。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清光绪时节的单孔拱桥,屈指已400多岁。 两边各二十余级台阶上,磨得光溜滑亮的桥面的缝隙中,青春的绿草勾勒出每一块青石板的沧桑。 它的前身,那条木结构三拱板桥,当然更老,它跨过千年的流水。 见证着始建于北宋,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的大圩的兴衰苦乐。 见证着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就已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最…… 我站在桥上,向刚刚丈量过的两边的古街张望。 一边是青石板街,有香市庙会、汉王庙、广昌布行、万寿宫、桂粤水运镖局、关帝庙和古镇博物馆;一边是鹅卵石街,还有太平门、永安门两道拱门。 多是保存良好的青砖青瓦两层明清建筑,前店后居,集商住于一身。 临街可见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老剃头铺,不时会飘出灵川狗肉、漓江清水鱼、土米酒、桂花凉粉的诱人的香味。 这座万寿桥,也许真的可以走向万寿。 我看到桥下,奔腾不息地淌过的,是岁月的流水。 而同桥一样岿然不动的,是青石板与鹅卵石的街,青砖青瓦的房子,以及——古色古香的故事与情感…… (2019年8月16—18日)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世界华文散文诗年选》主编。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30部,散文集、短论集9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