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梦文学音画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5|回复: 4
收起左侧

乡村渔火

[复制链接]

5

主题

17

帖子

1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8
发表于 2014-10-8 16: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段记忆,不用时时翻晒,也不用担心日久发霉,格外清晰、又倍感亲切,它总是浮在心湖,风吹不走,也沉不下。让农村长大的我,于苦涩的日子中平添不少快乐。那就是乡村的渔火。
捕鱼,对我们那个年代的村里孩子来说,是最大的乐事了。
先说戽(hù)鱼吧。一到周末,放学回来的孩子,个个象松了套子、脱了缰绳似的,呼朋唤友,带上戽斗、盆、鱼篓、锄头等,朝着事先侦察好了、早就惦记着的水沟水渠(当地方言叫圳)直奔而去。人员多时,对一些水面不大的池塘,也敢打主意。先切断水流,堵住周围所有进水口,用戽斗、脸盆等哗啦哗啦就开始往外浇水。当水越来越浅时,鱼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就往有水的地方聚,水再浅,鱼遮掩不住行藏,最先是露出背脊来,再浅,连摆动尾巴都困难了,侧着身子在水里蹿来蹿去,最后窝在低洼处的水里乱蹦乱跳,牵扯着好几双惊喜的目光。这时你就只管挽起裤管、撸起衣袖,走过去伸手一条一条把鱼捉进你的鱼篓。
戽鱼,其实就是竭泽而渔,是个体力活,很费体力。当孩子提着鱼欢蹦乱跳回到家里,往往浑身上下都是泥巴,弄得妈妈们气又不是、恨又不是。乡村孩子平时沾荤腥少,又累得筋疲力尽,桌上有了鱼,吃的是格外香,饭量也特别大。大人们就打趣说,“戽鱼呀,就是累坏了骨头,撑饱了肚肠。”但孩小们却乐此不疲。
用鱼笱(gǒu)捕鱼,就轻松多了,还别有一番韵味。
鱼笱,是一种用竹子的篾条编织成的捕鱼器具。呈锥体状,上窄下宽,分内外两层,内有倒刺。放鱼笱,是在发春水的时节。那时天气还有点凉,水有点冷。可村里的孩子早将笱准备好、将放笱的位置选好,只等第一声春雷的到来。待声声春雷响过,一场又一场的春雨,让沟、渠、塘、水田开始涨水,鱼也兴奋起来,要溯水而上产卵。放笱的时机也成熟了。
放笱,要选水流较急的沟,在水底筑一道堤坎,将笱前端垫放在堤坎上,喇叭口对着下游,笱尾用草堵住,笱身用木桩固定,水流通过笱身,再经喇叭口流出就行了。鱼会溯水而上、顺水经笱口、穿过倒刺、进入笱腹,就再也出不来了。
放笱,一般是傍晚放、清早起。放好了笱,希望晚上下一场雨,且雷打得越响越好,那样鱼儿欢、收获也大,但又担心笱被大水冲走。因惦记鱼笱,晚上翻来覆去总是难以入眠,梦里全是鱼儿入笱的情景。天刚刚放亮,就急切奔去起笱。看到笱还在,没有异样,按捺住激动兴奋的心,把笱提起,听到泼啦泼啦声,是最爽的时候。然后将堵在笱尾上的草拔下,将鱼倒出,全都是活蹦乱跳的鱼,三、二斤是常有的事。
放鱼笱可以免去戽水的劳碌,让你在等待期望中,享受着快乐。
到了汛期,捕鱼又有另一种景象。村里人用罾(zēng)捕鱼。
汛期一到,野外到处水汪汪一片,低洼处的庄稼全淹没在水里,只有一些较高的地方才露出田埂来,那些露出水面的青草就成了行走的路标。这时,河边、沟旁满是人们扯起的鱼罾,当地人叫“扳罾”。
罾,网状,用四根竹篙绷成两个十字交叉的半圆形,竹篙末端系住网的四角,将网撑开。扳罾时,用一根长十米左右的木杆做罾杆。罾杆的一头固定在岸上,另一头吊着用四根竹篙撑开的方形网。一根长绳子,系在四根竹篙的交叉部位。人站在岸上,拉住长绳,将网平放入水中。
过一会,觉得有鱼跑到网里去了,就缓缓拉动长绳,吊起方网,鱼受惊,习惯性往水底钻,就会被网兜住,落到网底。有时网才收了一半,网就发出“泼啦啦、泼啦啦”的响动,罾鱼的人就笑逐颜开,旁边的人就羡慕地打趣几句,“狗日个,运气真好,鱼总撞在你网上。”罾着鱼的人“嘿嘿”一笑,忙着将鱼打捞上来。然后,再拉住长绳,重新将网放入水中。
这种网的面积大的有几十平米,可以捕到很大的鱼。干这个活光有体力还不行,拉的时候要掌握好平衡。那时候我们还小,看到大人们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抽着喇叭筒烟、静等鱼上网的悠闲姿态,心里很是羡慕。我给父亲送饭时,想乘隙拉一网,不想那罾却左摇右摆的不听摆布,还差点把自己拖到了水里,让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最令我兴奋的是夏夜打着火笼去捕鱼,当地人叫“照鱼”。
入夏的夜晚,只要是繁星满天,田埂上、沟渠旁、小溪边,一盏盏捕鱼的火笼,星星点点连成一片,很是壮观。
要想夜晚捕鱼,必须准备好三样东西,一个火笼,一堆松片,一个鱼叉。火笼是用铁丝编成一个半球状的网兜,再用一根铁丝一头系在一根木棍上,一头吊在网兜上就成了。松片倒是好找,山里最多的就是松树,将年成久、含油脂多的,劈成小片就行。鱼叉可以到铁匠铺去买,但村民觉得不划算,一般是自己做。将粗点的铁丝,斩断成两指长、二十根左右、一头磨尖,并排在一起,用两块竹片夹住,然后用细铁丝扎牢,有的还用柏油粘紧。这三样,村里的孩子都会。
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打着火笼去捕鱼成为首选。刚走出家门,一浪一浪的蛙声就迎面扑过来,撩拨得心里火热火热。走近水田边,循声而去,随着叫声越来越近,就能发现一只只半浮半沉在水中青蛙,腮帮子一鼓一鼓的。青蛙极其聪明,一旦察觉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就立马停止叫声,钻入水中,趴在水底。
穿行在一条条窄小的田埂上,左手提着火笼,右手拿着鱼叉,火光照映着水面,只要水是清的,且不太深,纳凉的鱼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遇到鱼,摒声静气,用鱼钗对准了,一剁下去,保管十拿九稳。碰到大鱼,多少会有点激动,挥叉就剁,力度没有掌控好,溅起水花落在火笼上,噗噗作响,火笼振动,里面的灰烬,落在水面上,发出咝咝的响声。几个小时后,大家的鱼篓都是沉甸甸的,当然脸也被醺的乌黑。第二天,炊烟升起时,家家户户就能闻到鱼的香味……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乡村渔火以及那份儿时的快乐,渐渐步入岁月的深处,我怀念着,不由地哼起,“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5705

帖子

135

精华

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7718
发表于 2014-10-8 22: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流畅,有细节,在场感强。。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7

帖子

1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09: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乡村渔火(耕牛)

      有一段记忆,不用时时翻晒,也不用担心日久发霉,格外清晰、又倍感亲切,它总是浮在心湖,风吹不走,也沉不下。让农村长大的我,于苦涩的日子中平添不少快乐。那就是乡村的渔火。
      捕鱼,对我们那个年代的村里孩子来说,是最大的乐事了。
      先说戽(hù)鱼吧。一到周末,放学回来的孩子,个个象松了套子、脱了缰绳似的,呼朋唤友,带上戽斗、盆、鱼篓、锄头等,朝着事先侦察好了、早就惦记着的水沟水渠(当地方言叫圳)直奔而去。人员多时,对一些水面不大的池塘,也敢打主意。先切断水流,堵住周围所有进水口,用戽斗、脸盆等哗啦哗啦就开始往外浇水。当水越来越浅时,鱼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就往有水的地方聚,水再浅,鱼遮掩不住行藏,最先是露出背脊来,再浅,连摆动尾巴都困难了,侧着身子在水里蹿来蹿去,最后窝在低洼处的水里乱蹦乱跳,牵扯着好几双惊喜的目光。这时你就只管挽起裤管、撸起衣袖,走过去伸手一条一条把鱼捉进你的鱼篓。
      戽鱼,其实就是竭泽而渔,是个体力活,很费体力。当孩子提着鱼欢蹦乱跳回到家里,往往浑身上下都是泥巴,弄得妈妈们气又不是、恨又不是。乡村孩子平时沾荤腥少,又累得筋疲力尽,桌上有了鱼,吃的是格外香,饭量也特别大。大人们就打趣说,“戽鱼呀,就是累坏了骨头,撑饱了肚肠。”但孩小们却乐此不疲。
      用鱼笱(gǒu)捕鱼,就轻松多了,还别有一番韵味。
      鱼笱,是一种用竹子的篾条编织成的捕鱼器具。呈锥体状,上窄下宽,分内外两层,内有倒刺。放鱼笱,是在发春水的时节。那时天气还有点凉,水有点冷。可村里的孩子早将笱准备好、将放笱的位置选好,只等第一声春雷的到来。待声声春雷响过,一场又一场的春雨,让沟、渠、塘、水田开始涨水,鱼也兴奋起来,要溯水而上产卵。放笱的时机也成熟了。
      放笱,要选水流较急的沟,在水底筑一道堤坎,将笱前端垫放在堤坎上,喇叭口对着下游,笱尾用草堵住,笱身用木桩固定,水流通过笱身,再经喇叭口流出就行了。鱼会溯水而上、顺水经笱口、穿过倒刺、进入笱腹,就再也出不来了。
      放笱,一般是傍晚放、清早起。放好了笱,希望晚上下一场雨,且雷打得越响越好,那样鱼儿欢、收获也大,但又担心笱被大水冲走。因惦记鱼笱,晚上翻来覆去总是难以入眠,梦里全是鱼儿入笱的情景。天刚刚放亮,就急切奔去起笱。看到笱还在,没有异样,按捺住激动兴奋的心,把笱提起,听到泼啦泼啦声,是最爽的时候。然后将堵在笱尾上的草拔下,将鱼倒出,全都是活蹦乱跳的鱼,三、二斤是常有的事。
      放鱼笱可以免去戽水的劳碌,让你在等待期望中,享受着快乐。
      到了汛期,捕鱼又有另一种景象。村里人用罾(zēng)捕鱼。
      汛期一到,野外到处水汪汪一片,低洼处的庄稼全淹没在水里,只有一些较高的地方才露出田埂来,那些露出水面的青草就成了行走的路标。这时,河边、沟旁满是人们扯起的鱼罾,当地人叫“扳罾”。
      罾,网状,用四根竹篙绷成两个十字交叉的半圆形,竹篙末端系住网的四角,将网撑开。扳罾时,用一根长十米左右的木杆做罾杆。罾杆的一头固定在岸上,另一头吊着用四根竹篙撑开的方形网。一根长绳子,系在四根竹篙的交叉部位。人站在岸上,拉住长绳,将网平放入水中。
      过一会,觉得有鱼跑到网里去了,就缓缓拉动长绳,吊起方网,鱼受惊,习惯性往水底钻,就会被网兜住,落到网底。有时网才收了一半,网就发出“泼啦啦、泼啦啦”的响动,罾鱼的人就笑逐颜开,旁边的人就羡慕地打趣几句,“狗日个,运气真好,鱼总撞在你网上。”罾着鱼的人“嘿嘿”一笑,忙着将鱼打捞上来。然后,再拉住长绳,重新将网放入水中。
      这种网的面积大的有几十平米,可以捕到很大的鱼。干这个活光有体力还不行,拉的时候要掌握好平衡。那时候我们还小,看到大人们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抽着喇叭筒烟、静等鱼上网的悠闲姿态,心里很是羡慕。我给父亲送饭时,想乘隙拉一网,不想那罾却左摇右摆的不听摆布,还差点把自己拖到了水里,让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最令我兴奋的是夏夜打着火笼去捕鱼,当地人叫“照鱼”。
      入夏的夜晚,只要是繁星满天,田埂上、沟渠旁、小溪边,一盏盏捕鱼的火笼,星星点点连成一片,很是壮观。
      要想夜晚捕鱼,必须准备好三样东西,一个火笼,一堆松片,一个鱼叉。火笼是用铁丝编成一个半球状的网兜,再用一根铁丝一头系在一根木棍上,一头吊在网兜上就成了。松片倒是好找,山里最多的就是松树,将年成久、含油脂多的,劈成小片就行。鱼叉可以到铁匠铺去买,但村民觉得不划算,一般是自己做。将粗点的铁丝,斩断成两指长、二十根左右、一头磨尖,并排在一起,用两块竹片夹住,然后用细铁丝扎牢,有的还用柏油粘紧。这三样,村里的孩子都会。
      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打着火笼去捕鱼成为首选。刚走出家门,一浪一浪的蛙声就迎面扑过来,撩拨得心里火热火热。走近水田边,循声而去,随着叫声越来越近,就能发现一只只半浮半沉在水中青蛙,腮帮子一鼓一鼓的。青蛙极其聪明,一旦察觉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就立马停止叫声,钻入水中,趴在水底。
      穿行在一条条窄小的田埂上,左手提着火笼,右手拿着鱼叉,火光照映着水面,只要水是清的,且不太深,纳凉的鱼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遇到鱼,摒声静气,用鱼钗对准了,一剁下去,保管十拿九稳。碰到大鱼,多少会有点激动,挥叉就剁,力度没有掌控好,溅起水花落在火笼上,噗噗作响,火笼振动,里面的灰烬,落在水面上,发出咝咝的响声。几个小时后,大家的鱼篓都是沉甸甸的,当然脸也被醺的乌黑。第二天,炊烟升起时,家家户户就能闻到鱼的香味……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乡村渔火以及那份儿时的快乐,渐渐步入岁月的深处,我怀念着,不由地哼起,“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7

帖子

1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09: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整理呀!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5816

帖子

84

精华

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2180
发表于 2015-1-15 23: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叙述很有功力啊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诗梦文学音画网 ( 黑ICP备20002108号

GMT+8, 2025-5-14 16:18 , Processed in 0.05342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