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梦文学音画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0|回复: 3
收起左侧

晦蔽与揭示之儒学篇

[复制链接]

7

主题

12

帖子

4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9
QQ
发表于 2017-2-19 19: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同一个人在黑夜中行走,血红的鸡冠花与晚秋碎金之银杏皆暗淡于一隅,纵有星月交辉,间或依次流彩,然重霭尤在。于此朦胧间跋涉,其举足也轻,征程也远,忽与人而言,欲言即止;若有所得,又如丧神耦。这便是启示智识的揭示与晦蔽之路。凡行者何从,来自何方,无论经验、理性、感悟皆八方合一,生命失重,亦无可承重,揭示辗转为晦蔽,晦蔽反复为揭示,名之又名。

然旁观者身处静点,宛如阴阳之瞬息,疏忽间看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之画卷。于规律之外,选择幸免之情,亦有夸耀未曾踏入的眼光。转眼自觉豁然开朗,便已经沦为了另一名被戏谑之徒。每逢此即,就让人看到一个颇具遗憾的通感:

在精神的最高层面,语言往往是被轻看的,由于受轻看,使其无需背负善恶之平秤。譬如我们所能够联想的精彩的古典思想,出人意料的多以对话为形式。巴门尼德论存在,苏格拉底谈死亡,孔丘言仁义,诌衍阐天道。在简陋的虚无中寻找一个耐心的证人,这种感觉本来渺小、短暂,没有稳定的参照物来说明其足够透露如何知觉事态的情理,似乎只是一个无可奈何之法,无奈到聆听者时常躲入悠远的时空里,随时屈从于众生心灵之幻化;但在时间的诡异调度下,使用绵延之话语,就意味着意识,我们以绵延之意识来描述事物及灵魂,因为有他人的介入产生了彼与此的差异,这种差异生成的非我,即在所述之物中添加了些许可以判定的成分;较之失去体段的现实,显得分外生动别致,仿佛让我们听到一回回来自海螺而不自属的鸣奏。

这关窍中,隐居为一种最洁净的修持。一定程度上以隔绝共业独立以自我获取情境之法已潜在地成为跨越宗教学派的一种共识而延续至今。比尔波特于80年代末特地探寻中国几十处人迹罕至之处,在终南、五台、太姥、恒山等地寻访、邂逅之隐士,无论道士、僧尼、居士皆所食甚少,起居甚陋,废妄语,不枉书,脱身时代后投身四季,有弃寰尘而取烟霞之态。且无一例外,他们凭极度规律性的生活,守护各自的戒律,因为戒律就是你自己对自己之要求,戒律使得修行成为可能,若你对自己不作要求,修行就会一无所获。

当然,此隐修之髓,无论形式还是内涵,可溯之愈远。遑论姜子牙,伯夷、叔齐之类的传说,仅依史笔可晓的人物,就有颜回。论语里如是评定:回也其庶也,屡空。空者,有一种看法——或空匮,或虚中,即是归零式的修持。何谓归零?按旁人之常情,乃从思勉过程中破除障见,提升知识之厚度,心性之增涨,渐而具备自我之判断力;此判断力之不断日进,示意着学志者步步亦趋地迈入以自我为轴的思维体系,而非人人开始时对经典、自然拙劣恳切之模仿,犹如从纤弱树苗,历经斜风急雨,长成蓁蓁大树,终得硕果。与往昔之比拟,此时,顷刻间可辨别判断具备的特质,自当一派,亦雷同于画技、文法,韵律之佳作每每独有光纤。可谓之得果。虽果有大小,品有上下,但遑论优劣,其沐雨露,镶离光,后脱身尘土,心有所系,亦远胜于龙女参禅,骆驼奋耳之流。此径途虽险,常有花枯叶落之难,亦有迹可循,然择种而生,成型立果后,亦多止步于此,硕果难生,弃置更不忍,银杏为银杏,桃李为桃李;先行之判断阻塞汲取新知新见之途,非尘归尘,土归土,不可再复余生。

回到物质世界里所谓的空匮虚中,这倒很好理解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旁人很容易看到颜回身处物质匮乏时,享有的达观之情,并且赞慕其心性之纯洁,私欲之轻寡。但很难意识到,即便是同样的心境和态度,存在着一个本质上极大的区别——对贫乏的选择。类似的话题有一部小说——《走向十字架上的真》,里面讲薇依深入到工厂里作苦工,把身体搞坏了,最后发现,劳动无论如何是苦的,不管怎么说,劳动总是苦的。除非给你一个东西,譬如一个希望,让你自己走到这个地方去——这就是个体存在对贫乏的矛盾:它总是苦涩的,艰辛的,需要获得克制沮丧心绪的东西,或者有能够掩盖它的结果。而颜回之安苦,若尚可体悟,那么因之困顿,又能“不迁怒,不贰过”就已经脱离了个体在物质条件中受到的最后一点限制,此间,无疑需要施行:归零式的修行——把物质苦厄之情化去,更把自己累积的判断和知识情境化去,于精神神主中花果皆落,忽而荆棘忽而菩提。

但这个现象是极度隐秘的,因为它纯为心境之衍化,也不意在打动他人之成见。
往往只有立于身侧,朝夕相处,方能感悟渺茫迥异。也正由乎空,则不施与人,亦不乱于他人之施,非至其度,难以触摸。所以普通人无法识见,多偏爱赞赏纵横捭阖之子贡,而唯至于子贡之境,方通晓于颜回之道理。相对赐之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外圣,回亦可称素王(内王)。以无有爵禄之奉,而乐享大自在,比之王者;进可改变生命之维度、时光之短长。

故此可谓隐修之大哉。而后儒家之思路,也试图沿袭之,望有触类旁通之效。故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这里有追慕之情在作祟,却凭眼界见识而本不至于人人蒙昧至斯。其中更多的原委在于人性皆有此愿景——每一个品尝了甘甜果子的人都希望能够将那个果核尽心培植,最后可复生美果。因而众徒希望能够有一人能够站在前面,重新打开那扇门,让难以名状之道,能够被依稀洞见,也符合孔子所诉求的推己及人之情。但事实让人失望。不多时,他们就发现有若不是孔丘,也比不上颜回、子贡,终于,其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此次精神实验宣告失败。纵然设身处地,确有万般不舍,必然知晓真正的东西由于时空之变,一去不复返,再也不能恢复重现了。继之,可以理解为何儒家之学问主张没有断绝,但微言、大义会在孔丘和七十二子后彻底消亡。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2

主题

5675

帖子

133

精华

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6718
发表于 2017-2-20 19: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绮丽的语言啊,而且那么有理性,儒学的经典以及人物在您的笔下汩汩涌出,“故此可谓隐修之大哉。而后儒家之思路,也试图沿袭之,望有触类旁通之效。”读后,深受启发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2

帖子

4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17: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幽谷幽兰 发表于 2017-2-20 19:27
多么绮丽的语言啊,而且那么有理性,儒学的经典以及人物在您的笔下汩汩涌出,“故此可谓隐修之大哉。而后儒 ...

此文亦有年余,当时自感功力不济,怕言不达意,佛道两篇,以及和主题的串写就因之放下了,直至今近心有所感,意图续笔。 多谢幽兰指教

点评

先生基础深厚,一定会写的更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2 07:15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2

主题

5675

帖子

133

精华

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6718
发表于 2017-2-22 07: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熵 发表于 2017-2-21 17:07
此文亦有年余,当时自感功力不济,怕言不达意,佛道两篇,以及和主题的串写就因之放下了,直至今近心有所 ...

先生基础深厚,一定会写的更好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诗梦文学音画网 ( 黑ICP备20002108号

GMT+8, 2024-4-19 13:33 , Processed in 0.08269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