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梦文学音画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4|回复: 2
收起左侧

散文的在场性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990

帖子

30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589
发表于 2019-12-26 16: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文的在场性
文/邓迪思

在场主义散文,有三大特点,五种性质——分别是“去蔽、敞亮、本真”“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自由性、发现性”。
去蔽就是去掉伪装,敞亮就是打开自我,本真就回归真实。精神性就是内心世界的呈现;介入性就是介入现实生活;当下性就是有当下指向,不是一味地怀旧;自由性就是创造的自由,也是个性;发现性就是有全新的视角,新的审美发现。
在场主义散文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内心化写作方式,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真实,有独特的审美发现。
说散文要真实,要在场,说起来容易,写起来难。很多人的散文并不真实,尤其是美文,用美遮蔽了真实。随便举几个例子:
“多少年了,我依旧在这茫茫的天地之间涉跋。几度成功,又是几度失落。那光芒下的艳彩与我数度有缘,我的心曾为此激动,可我确乎不是个“福将”。那样的艳彩不是在时间的潮流中渐次褪色,便会在空间的洪波下迅速萎靡。几度的悲欢,我已然无法认定下一个光彩会是我历经万苦千辛后的所有。看尽了悲喜的我,看不尽的是心上的路。”
这样的语言,是青春派的,也是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的一种写法。表面上作者是个看透红尘的人,经历了许多磨难。可真要看透了,那就不会用艳彩来形容曾经的成功了,而且也不哀叹失落了,说到底还是不甘心脱离那种繁华的生活,还是想过光彩的日子。这是一种故作聪明的写法,是遮蔽的写法,还不如直接说自己贪恋虚荣,贪图功名呢。假,很假。
散文是一个要求自我在场的文体,必须呈现出心理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不要故作姿态,假装清高,要自然地写出内心深处的真实状态。我们不妨看看嘎玛丹增《神启猎人》中的两段:
“在一个没有炮火硝烟的屠场,我把自己杀死了。杀死了我一生的安宁平和。虽然,惩恶扬善也能以杀为度,放下屠刀亦可立地成佛。然而我至今找不见可以宽宥自己的足够理由。当年那个黑洞洞的枪口,填满一个军人的幼稚和激情,在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欢呼声中,我竟然感到了可耻的荣耀,似乎真的在战场,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
“我在说什么?发心起愿!并不是杀人这个事实,让我不能释怀。是那个念头,和事实上的荣誉和正义毫不相关的念头。因为在那个念头里,我感触到的光荣和满足。”
这两段是嘎玛丹增回忆当年在行刑队的经历时的忏悔,他当了十七年兵,得过特等射手的荣誉,枪法精准,曾经自告奋勇参加了行刑队,对犯人执行死刑。后来嘎玛丹增皈依藏传佛教,师从梅格桑朵。在当时执行前,为了确保不失误,提前对犯人来一次模拟执行;这种模拟执行死刑的方法给犯人带来了巨大的恐惧,成为嘎玛丹增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没有模拟,死了就死了,反正也看不到有什么恐惧表情了。可是模拟并不是真枪毙,人还活着,下来之后精神全部崩溃了,处于极度恐惧之中。大家可从萨特的短篇小说《墙》中体会到那种可怕的心理状态。
大家看这两段描写是多么真实,当时有怜悯之心吗?没有,只是觉得光荣,是英雄。虽然扮演了一个刽子手的角色,但是能从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这太重要了,在那个年代,是很荣耀的事。
在这篇《神启猎人》中有很多真实的矛盾的心理描写,皈依佛教了,应该不杀生了吧。可是去采访的时候,喝了鹿鞭酒,有快感。所以他想得到一副鹿鞭。林业局的人送给嘎玛丹增一副,是刚割下来的,血肉模糊。他又感觉罪恶,然后林业局的人告诉他鹿是摔死的,不是杀死的,他又用这句话当借口给自己解脱,来安慰自己。他还是想要,因为太贵重了,谁不想要啊。很真实,很矛盾。
虽然忏悔行刑队的经历,可是到现在还是遗憾没有参加上“对越自卫反击战”,骨子里还是对冲冲杀杀感兴趣的,想当英雄。
明知道在西藏,要热爱一草一木,因为有宗教信仰,连石头里也有神明存在。可是,见到一只白马鸡,还是忍不住追了过去,再次扮演猎人的角色。那么准的枪法,不打点东西显得多浪费啊,不白练了?
什么叫在场?这就叫在场,很真实地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会把自己描绘得多么高尚。已然皈依宗教了,那么他装出一副深通佛理的面孔来给大家宣扬佛家经典了吗?没有,根本没有,嘎玛丹增完全在写真实的自己,是怎样就怎样。



我们再来看两段青春派的:
“曾记得年轻时与你一起去看一棵桃花,粉红的桃花在明媚的阳光里,每一朵花都好像含羞地笑。你站在树下,仿佛唐代崔护的桃花诗篇里的姑娘,你的脸红了。”
“我看着桃花的花瓣在风雨里飘扬时,仿佛在看着我熟悉的爱我的女孩,一个个从我身边离开。我默默看着那落在地上的桃花,成朵的也好,花瓣也罢!总归是受伤的。”
前一段,毫无新意,无聊透顶,看起来似乎很美,其实什么也没有。写散文要有新的审美发现,老是拿那旧东西套着用,不觉得蠢吗?另外很空,除了抒发小情小调,没什么具体的东西,这是一种意淫式的写作。
第二段,无病呻吟,看到凋落的桃花仿佛看到一个个爱他的女孩离开,他还受伤,人家爱他,他不爱人家,受伤的居然不是那些女孩,而是他。有病啊,太自恋了。风流就风流吧,弄得这么伤感,好像真的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窦宪君《蜗牛在路上》中的三段:
“每次他讲到庄嫁时,一定涉及到吃,每说到吃必两眼放光。对此,我们背地里杜撰出很多版本,关于老师的生平,甚至觉得老师的童年就是讨饭过来的。个别学生在厕所里碰见老师,问他吃了没有,他也不生气。”
“我不懂什么反应,只感激他的存在。有了他,我才有机会逃课,去学校后面的野地里采摘野花野草,捕捉蝴蝶蜻蜓什么的,有机会坐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对着美丽的家乡发出一声声感叹。大自然对艺术感官的熏陶是再完美的课堂教育也无法取代的,我猜测这是他对我视而不见的主要原因,至今我都觉得自己有好多对不住他的地方,当时我竟然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还以考试不及格回报他的偏爱。他好像对我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从厚厚的镜片后面的那双迷茫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一毫的责备。我实在不应该用迷茫的字眼形容他给我的感觉,又实在找不出更确切的字眼儿形容,他的迷茫影响着我也跟着迷茫,我的中学生活因此也过得像谜一样实在和这位老师有直接的关系。”
“我觉得自己还是与众不同的,别人在努力学习如何张扬个性时,我已经将含蓄发挥得淋漓尽致。含蓄也是修养,学起来并不简单。成长是分阶段的,对生活的需求往往是相对而言,尤其是,当大家对真相的关注逐步升级时,压力也会变本加厉。我渴望人世间映入眼帘的全是美丽的事物,至少,破坏决不应该从我开始。如果做不到,变成空气最好。每有从身边经过的人,同时又投来质疑的目光时,我便会萌生这样的念头。还好,胆怯救了我。”
这是窦宪君对一位初中老师的描写,第一段写得很形象,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有内容,不是空的,不是见一个女孩就统统想象成桃花,而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人。第二段用了反讽的手法,老师对她视而不见,她却把这看成是特殊的“偏爱”。这“偏爱”导致的结果就是考试不及格,作文也不像样,初中阶段就是糊里糊涂过来的。尽管如此,她还是感激老师,谈不上恨,也谈不上爱,反正就是那么一种真实的状态,混过来了,朦胧的人生状态——也是无压力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描写是很真实的,自然,不刻意,不掩饰自己。
第三段有了压力,什么压力呢?是上了高中,作文变好了,当作示范文来读,这样就有了压力。这让窦宪君觉得,有脱离本我的危险性。而她是胆怯的,一脱离本我就觉得可怕,不是真实的自己了。所以,她逃避压力,只活在自己的天地里,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尽管,这样的人生,不可能一飞冲天,只会像蜗牛一样慢慢爬,但是,活得自在。
这篇散文是回忆穿插在其中,主要讲自己在医院治病的经历的,在医院,她有压力,害怕治疗,害怕打针。所以想起了在学校逃避学习的经历来。她个人体验就是逃避生活,坚守自我,远离是非,活在一个明净的世界里,慢慢地享受人生。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生命体验,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尽管多数人实际上浑浑噩噩地过来的,但是,很少人会这么写,只会写那些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事,值得炫耀的事。那么,对比来看,窦宪君的散文在逃避世界,却保持了自我,写出了真实状态。而有些人是逃避自我,夸大了自已的那些小事,然后掩盖人生的真实状态。


再来看两段爱好者写的:
“夜色静谧,没有月光,没有一丝的风声,在如此寒冬,我一个人漫步在无人的海边,脑子思绪万千,晴子的脸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浮现在我面前,她似乎在对着我笑,眼睛明亮的如一潭碧绿的泉水,直直透过我的心窝,暖暖的。而后,渐渐透明,消失,寒冷再次侵袭,无法挽留。”
“路上安静的出奇,传闻此一带抢劫伤人者与鬼怪居多,我突发奇想:如遇抢手,我逃不了,而又身无分文,他会不会因为我比他更穷而放过我,如遇鬼怪,此物我生平未见,它什么模样,我甚是好奇,世人常说:鬼与人一样,都会有好坏之分,这又让我想到遇抢手和遇鬼怪哪个更令人可怕,权衡之下,我心底竟选了鬼怪,可能我想自己生平没做亏心事,即使遇鬼怪也会是个好鬼吧!假若,一切都往坏的方向去想,最糟的结果是我死了,别人死我见过,而自己死却不是自己能见到的了。我又想起我对死亡的理解,死了的人将会和死了的人在某个空间,继续活着,如此如此,死亡并不可怕,只不过是离开了生的人来到死的人身边而已。”
第一段,俗了,寒冬漫步在海边,很多人一写情感文章,先得设计一个能够让人伤感的美丽的场所,好像不到海边就不能想起爱情似的。同样的还有公园啊,树林啊,山谷啊……这充分说明一件事,在一个不浪漫的场所是没有浪漫的爱情的,所有浪漫的感情必然在浪漫的场所发生。这是媚俗文学的标准模式,媚俗文学是物质化的,总得要一样东西才能表达爱情的价值。严肃文学从来不会如此,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可以切入。而且,不会笑,眼睛也不明亮的女孩也可以获得感人的爱情。为什么严肃文学作家总是瞧不上写媚俗文学的,就是因为这些媚俗文学作品总有一种傻里傻气的逻辑。
第二段,废话连篇,好像有什么高明的思想被发现了,写得一本正经,可实际上没写出任何独特的思想来,不过是地摊货而已。这是典型的言之无物,有什么新东西呢,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引用些名人名言呢。我管这些东西都叫文字垃圾,既不能表达独到情感,也不能表达独特思想,表面上一看好像很聪明,其实很傻。

我们再来看看格致的《转身》片断:
“那段日子住在乡下,宿舍以及工作单位都是平房,我的生活中还没有出现楼梯也就没有出现恐惧。恐惧是从楼梯的积尘中衍生出的怪物。它从灰尘与阴暗潮湿中获得了生命后就迅速长大,然后从楼梯上一阶一阶地慢慢爬了上来。从楼梯上爬起来的恐惧是一个高大的黑影,它立在我的面前,张开手臂拦住了我的去路。那是晚上九点以后,微弱的月光将人涂成黑色,而其它物体都反射着月亮的白光。人是吸光的,只有强光才能把人照亮。被涂成黑色的无疑是个男人。我同这个黑色的男人在楼梯上相持了近三十分钟……”
“那是一张让我吃惊的漂亮的脸。前额略宽而且饱满。从楼梯间墙上的小窗透进的月光打在他对光一侧的额头上,还有鼻子的最高部分也被月光打亮,它们形成了整个脸的高光部分。这使他的脸从黑暗中浮现出来,像雕塑作品从木头、泥坯中突现出来一样。他的眉骨略高,阴影挡住了眼睛,闪动的睫毛却被月光照亮。头发浓密而且卷曲,有一缕已垂到额前,这使他整张英俊的脸又添了一丝温柔。总之,他像我读书时,美术老师放到讲台上的,那尊供我们素描的名为大卫的石膏像。”
格致的《转身》是一个她面对抢劫强奸犯的故事,短短时间内发生的,可她却写出了上万字的细腻的心理体验,这是她的独到之处。她的散文有点小说化倾向,当成非虚构小说读也未为不可。
第一段是她由乡村搬入城市,住上了楼房,可是不久就遇到了抢劫。我们看她呈现的方式,她不直接说事件,而是采用了小说悬念的手法把故事慢慢展开。并且,她不直接说那个罪犯,而是从楼梯给她带来的心理阴影说起。这段描写运用了美术中的阴影表现法,写月光与影子,带有象征色彩。月光是美的,可人心却是阴暗的,这种对比和渲染让文章对人性的刻画呈现了深度,暗喻了人的心理阴暗面。
第二段是她由惊恐到平静之后,她以冷静的口气让罪犯放松,她得以观察对方。结果发现对方长得很漂亮,一瞬间产生了好感。这就完全有别于那种格式化的写作方式,太多的人只写恐惧,只写对方如何罪恶,忘了罪犯也是一个人。这点呢,和莫兰黛的小说《历史:延续万年的丑闻》有相似之处,莫兰黛写一个犹太妇女面对一个年轻漂亮的德国士兵强奸时,除了恐惧之外,也是有好感的。严肃作家和媚俗作家、文学爱好者的最大区别就是能够站在人性的角度来审视人,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他终归是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犯下了罪恶,就把这个人简单地定义为恶魔,定义为人渣,这是不公正的,也是脸谱化的。杰出的作家要写出人物的复杂性,写出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来,简单地看问题,是幼稚,是浅薄。
格致以哄小孩子的手法拍了拍这个男人的头,抚了他的脸,先夸了他,然后又劝导了一番,于是,这个男人放弃了。这个故事中,呈现了对立与和解的可能性,在冲突中,被侵犯者加剧反抗,只会遭到更激烈的侵害。世界上的事,并非通过以暴制暴的行为就能达到目的的。不仅人与人之间如此,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也如此。从甘地到曼德拉,都实现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高明手法,和平手段是当今国际社会处理国际问题的一种最成熟最冷静的手段。
因为现代社会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所以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怀着梁山好汉的英雄情结去看待问题了,许多问题牵连着多方面的利益,只能冷静处理。比如库切,面对殖民史,用了更高明的眼光用审视历史问题,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理性与思想的厚度。


再来看几段爱好者的文章:
“从高中的某个时刻开始,在我笔下总是有一个名字,很熟悉又很陌生的名字,不停地写写画画,不知道曾经画过多少笔画,都是那样一个名字,不知道曾经写过多少字体,也都是那一个名字。在每一本教科书上,在每一个笔记本上,在每一篇日志里。它都存在着,像我的灵魂一样存在于我生命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章节。”
“突然又哭了,常常在半夜里眼泪滑落,打湿了一边枕头,转过身再打湿另一边!那时候我真的喜欢他,喜欢他的时候他还很腼腆还很害羞,那时候我盯着他瞧的时候他还会脸红,那时候他还不会画画也不会抽烟,那时候他很低调也很随和,那时候他会夸我努力文章写的好,那时候他还不太会开玩笑,每次笑的时候都露出可爱的酒窝,那时候他穿的不时髦也没有打耳洞,那时候我总想每天都看着他每天都跟他说几句话,那时候他的话总是很少也从来不会主动跟我说话,那时候他总是很安静地一个人坐着发呆怎么也看不清楚他的眼神里是什么,那时候他的笑容声音都干净地很透明。”
“每次当我觉得自己卑微到只剩下这个名字的时候,也会觉得恐慌和不知所措,因为在我的生命里,这也许是唯一做过的最执着最认真最符合自己心意的一件事,它是你想丢都丢不掉的。但是我依然会在擦干眼泪的那一刻告诉自己:要学会祝福,学会理解,学会升华,学会坦然面对,因为我对自己也对别人善良过。”
第一段,努力地表达那个名字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太刻意了,显得太过了。要知道,感情这东西,往往不是因为每天提起而显得美妙,恰恰相反,而是不经意间地想起时更有味道。突然地想起来,会引起更强烈的感情冲动,如果天天想,情感天天发泄,反而味道会越来越淡薄的。所以作者表达的这种情感不真实,是一种矫情。
第二段,让人匪夷所思,因为作者怀念的是他过去纯洁美好的样子,没有打耳洞,一个男人没有打耳洞。说这么多,那就意味着现在的他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的样子了。这就让人奇怪了,作者到底爱的是纯真的他呢?还是现在这个不大正经的他呢?如果说流泪是为了他变了,所以叹息,伤心,那么也可以这么写。但是,第三段,作者紧接着就写了自己是卑微的,卑微到只剩下这个名字,那就是说,这个名字到目前为止还是非常高大的。只能说,逻辑性混乱,作者自己也不知所云。更奇怪的是后面,因为作者还在天天想对方,就说自己对别人也善良过,可笑。没有任何帮助对方的实际行动,想想就算善良了,这标准也太低了。照这种逻辑,我也可以对大家说,其实,我每天都想发给大家一人一百万,其实,我对你们善良过的。
这种文理不通的文章就没有在场性,根本不是自己的真实体验,而是伪情,胡编出来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周晓枫散文《齿痕》中的几段
“牙疼考验的不仅是痛感的强度,还有耐性的长度,那是混合着的折磨。持续有力的痛感,如同牙冠本身的形状,有个向上突出的多余的锐角。什么都能使那颗臼齿疼,热汤、冷饮、甜食辣物、咀嚼动作甚至是说话时吸入的风,都使它像通上电极般开始发挥残忍的威力。坏牙在我口腔的某个角落,挖开了一个洞──洞口狭小而深旷,有什么掉下去,永远是掉下去的过程,不可触底。很快,牙龈就像即将烂掉的果肉那样摇摇欲坠。牙齿松动的感觉很奇怪,我随时尝到一种轻微的铁锈味儿。”
“的确,我从来不为自己的牙自卑,而且还自得于两颗淘气的虎牙——那像是我作为猫科动物的标志。有的古人类学家认为,用火煮食的起始时间应该在二百多万年以前,其根据是人类牙齿在形状上出现的变化:当时牙齿明显变钝,很可能是用火加工后食物变得容易食用的结果。我喜欢自己的齿锋,喜欢它们的锥形和锐角,似乎保留着某种抗拒进化的痕迹。”
“当然我羡慕那些完美的广告牙,也喜欢巨木雕凿的独行舟上,非洲的黑孩子烈日下耀眼的齿行。可不规整的牙亦有它的生动,比如邻居家的男童,门齿之间有着可爱的宽缝,更见天真。这是不是自恋到轻微的变态?我喜欢在自己的虎口上咬出歪歪扭扭的牙印。即使任性的牙没有排好位置,那又怎么样,那是我个人的印痕、独特的标记。”
周晓枫这篇散文写得是她治牙的经历,不为写治疗过程,只为写自己的理念,生命的意义。
第一段牙疼的描写,很细腻,非常形象,而且也很含蓄。平时说,作家创作前要有情感冲动,可是写作时要克制隐忍,呈现出理性的色彩。周晓枫的这段描写是理性的,牙疼考验痛感的强度,耐性的彻底,理性的表达。你看她的语言带感情吗?是中性的,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为什么?因为深层次的感情是呈现不出那种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浅层次的才会有相当鲜明的感情色彩。如果你的文章情感太明显,那就要小心了,你可能写得浅了。
第二段,她的虎牙虽然不美观,但是那就是她,不是别人。那是她的标志,作家敢于呈现真实的自己,是怎样就怎样,是敞亮的。每一个生命,不管有什么缺陷,是美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美的,个性就是美。整形美容表面上看是在消除缺陷,但事实上也在抹杀个性。这就像一些美文一样,表面上很美,事实上没有个性。个性的美是不会掩盖什么的,如果掩盖,那就不真实了。虚假的东西是不美的,所以在场首先就要真实的生命体验。哪怕作者有不道德的想法,也要真实的呈现出来,因为,这就是人性。
第三段,也是个性的表达,表达出了个性存在的价值。人为了什么而存在?不是说吃好的穿好的,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存在。既然生出来,不管长什么样,都是有价值的,就要呈现自己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很多人误解了文学中的个性,误认为张扬才是个性,其实不然,隐忍含蓄才是展现个性的最好方式。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个性,凡是张扬的文字,一般都是表达出了个性表层,而不是里层。这就像人一样,有的人通过穿漂亮的衣服,戴与众不同的首饰表现个性,有的人只是通过展现自己的气质表现个性,哪种更高明呢?不言而喻的,张扬个性的人,一旦失去了装饰,穿戴普通的东西,就没有个性了。而气质高雅的人,穿什么都有一种逼人的魅力。
在上面所列举的严肃作家中,每个人都能真实敞亮地表达自我,并且都有独到的审美发现,不是发泄情感,而是以事件为骨,呈现出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存在价值来。每个作家都以介入当下生活的手法,以自由的精神展现了自己的魅力,这就是散文的在场性。
最后,还要老生常谈地说上两句,散文的功夫在散文外,不在于玩弄修辞手段,不在于玩弄文字技巧,而在于生活的丰富体验和思想的深厚积累。

【作者简介:邓迪思,河北作协创联部作家,郭小川文学院副院长,《燕赵作家》社长,《西部作家》社长】。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990

帖子

30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58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6: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邓迪思老师用正反对比、优劣高下的例子列举范例,使我们茅塞顿开,用中肯的语言,诚恳的态度,说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在场性。读后受益匪浅。问好邓老师,好久不见了。祝冬褀!

点评

感谢邓老师,也感谢你转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30 20:16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5751

帖子

84

精华

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899
发表于 2019-12-30 2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一君 发表于 2019-12-26 16:54
邓迪思老师用正反对比、优劣高下的例子列举范例,使我们茅塞顿开,用中肯的语言,诚恳的态度,说明了什么才 ...

感谢邓老师,也感谢你转帖。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诗梦文学音画网 ( 黑ICP备20002108号

GMT+8, 2024-4-19 08:43 , Processed in 0.06736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