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全国的运动波及了边疆的村寨
参加过国民党抗日游击队的爷爷
因害怕牵连,在运动到来前夕
在四叔出生后的第二天
抛下十五岁的二姑妈、七岁的父亲
五岁的三叔及两岁的三姨
以及伴随奶奶半生的悲苦
带着大伯、大姑妈连夜逃往缅甸
从此,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浸泡在泪水和悲苦之中
爷爷1986年回到老家
六十岁,离开家整整二十八年
回来时两手空空,羞于回家
那时我读初二
我和三弟将他从二姑妈家接来
二十八年的岁月
他的孩子已全部成家
又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四叔从爷爷离家的那天
也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一个家庭的悲苦
不是一句话就能囊括
或是一首诗就能完整叙述
今天, 当我重新翻开家庭的册页
用文字记录下这段家庭小史
屈辱、艰辛、悲苦以及温暖
穿越六十年的时空
在两个世纪的时光中交替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演绎
爷爷走后
奶奶,一个足不出户
裹着小脚的小富农的女儿
从从未下地干活
到家里家外,田间地头
走出家门,前胸挂着四叔
后背背着柴禾
在生活的道路上蹒跚而行
在孤寂的油灯下缝补衣衫
在石碓中舂出口粮
三年灾荒、文化大革命、社教及历次运动
五个小儿如干裂土地上的五株幼苗
随时面临着被烈日炙烤夭折
我们不得而知
奶奶用什么样的毅力和勇气
走过那度日如年的岁月
拉扯着父亲他们长大成人
听说在合作社时
因为奶奶特殊的毅力和亲和力
还曾担任过妇女组长
带领全村的妇女进行集体劳动
虽然历经新中国的历次运动
奶奶并没有因为是小富农的女儿
或者是外逃人员家属
受过更多的批斗和整治
朴实的边疆农村人
甚至用他们的善良和宽厚
给予这样特殊的家庭更多关照
使其不至于支离破碎
也许,这就是中国农民最善良的本性
这就是我老家朴实的农民
在断断续续的叙述中
我了解到,爷爷出走后
父亲从小学一年级跳到三年级
再从三年级跳到五年级
用三年时间读完了小学
成绩仍是班级的第一名
如不是家庭拖累
父亲绝对是读书的天才
可他不得不含泪与学校告别
用瘦弱的双肩,与奶奶
扛起了支撑家庭的责任
父亲十四岁开始建房
独自砍下建房的树木
带领幼小的家庭成员
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
推倒破屋
经过三年时间,一砖一瓦
建起了属于自家的房屋
并先后将三叔和四叔送进学校
让四叔成了村里他们那代人
唯一读过高中的人
父亲没有放弃学习
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
劳作之余
从古典书籍到通俗读物
从诗词歌赋到法律书籍
父亲找到一切可以阅读的书籍
如饥似渴的补充精神钙质
成了一个爱读书的农民
成了乡亲里的农民秀才
一个特殊的年代
一个特殊的家庭
在奶奶含辛茹苦的操持下
父亲和叔叔们逐渐长大成人
他们开始娶妻生子
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二姑妈和三姨也嫁在邻村
他们走出阴霾,慢慢走向光明
艰辛的日子磨练了家庭的意志
淳朴的民风培养了善良的品性
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终于走出困境
一个坚强的柔弱女人
受到了乡亲和孩子的尊敬
寒冷的冬天终于破冰
春天的阳光终于降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包产到户激活了农村的活力
以奶奶为中心的
一个饱含辛酸和温暖的
十八人的大家庭
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岁月
终于不得不化整为零
准备好两间建房木料之后
父亲将为数不多的家产
平均分为三份
没有争执和吵闹
只有留恋和不舍
四叔留守老家
父亲和三叔
又各自承担起建立小家庭的责任
三十四岁的父亲
坚强而执着
在母亲的支持下
一面带领我们开始再次建房
一面供养我们读书学习
一面在田间地头刨食
一面开始学做生意
虽然日子过得清苦而艰难
但充满温暖和希望
父亲的坚强不止于此
他用正直、善良和刚毅
在土地如金的农村
为了维护村子的权益
为了一万多亩的山林
在维持生计之余
用他学到不多的法律知识
针对大队干部的为非作歹
面对被破坏得满目疮痍的森林
召集群众,奔走呼吁
带领群众代表
进行了为期十余年的维权斗争
至今我清楚的记得
我们家随时在夜晚
聚集着情绪激动的村民
整夜整夜的商讨维权之计
他们推选父亲作为代表
与乡政府领导据理力争
上县政府和州政府反映民情
到外县、外州市访问历史证人
查找证据
为了不耽误我们家的生产
村子还选出承包我们家劳动的村民
不计报酬,自带食物
帮助我们家插秧收割、耕田挖地
父亲被选为人大代表
劝村民保护森林
在人代会提出建议
与县长反映民意
一场旷日持久的维权斗争
整整持续十余年
父亲数次被有关部门列为重点人物
查找父亲违法违规的证据
但都无疾而终
父亲的上访都是依法依规
在法律上找不到半点瑕疵或破绽
在维权之时
父亲还曾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影响
在枪支管理还不规范的年代
制止了外村数千人持枪对我们村子的挑衅
斗智斗勇
制止了受大队干部蛊惑和煽动的外村村民
避免了群体械斗和流血冲突
十余年的维权斗争终于迎来了胜利
村子的权益经过上级调查
终于得到了维护
万亩山林重新回到了村民手里
不再遭受砍伐和破坏
在村民的保护下休养生息
而此时,父亲急流勇退
不再过问村子的其他事情
全身心投入到儿女的抚养
为了五个儿子的成长
在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下
利用曾担任过乡茶厂厂长
建立起来的经验和关系
奔波在保山、大理和昆明等地
出入缅北边境
买牛贩马,倒腾制茶机器
夜宿民宅,节衣缩食
赚到为数不多的钱
全部变成了供养儿子读书的费用
在做小生意的途中
父亲还为村子的何姓氏族
找到了根源和支系
与滇西的何氏一族
厘清了宗族渊源
建立了家族联系
因为特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在滇西何氏家族大会
父亲,一个无权无钱的农民
被推选为滇西何氏家族的会长
并连任两届,此后有过十年
带领何氏宗亲
建立宗祠,修坟祭祖
编撰家谱,加强联系
进入缅北办小茶厂时
父亲找到了
离别多年的爷爷和大伯
在叙说家庭悲苦的同时
深情劝说他们回归故里
但因历史和家庭原因
大伯和大姑妈都已无法回归
爷爷最终心存愧疚
踏上了回家的归程
一个离散的家庭
终于,迎来了不算圆满的团聚
爷爷最终落叶归根
祖国在不断发展强盛
我们的家庭也在日渐变迁
爷爷和奶奶的老年
其乐融融,儿孙绕膝
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年之际
爷爷获得了两枚抗战老兵纪念勋章
一枚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
一枚是海外的联谊基金会颁发
爷爷获得了他人生的最高殊荣
并每月享受国家的生活补助
在他去世之时
州、市统战部门
还专门到场为他召开了追悼会
爷爷用他晚年的荣誉
弥补了他对家庭的亏欠
最终为家庭带来了骄傲和自豪
岁月如歌慢行
在父亲的努力抚养下
我们五兄弟
全部都将书读到了无法再升学的尽头
通过读书学习
我和三弟、四弟参加了工作
大哥和五弟
也找到了他们生活的方向
我们结婚生子
各自又有了自己的家庭
父母儿孙满堂,我们家庭和睦
又已是一个十九人的大家庭
而我,从山村小学教师
一步步
工作调到了省城的省直部门
今天,当我在省城叙述这段家庭小史时
奶奶和爷爷都已先后故去
父亲和母亲也已斑白两鬓
我也已经是年龄不惑的中年人
这就是我的家庭小史
一个家庭的六十年
在国家的发展嬗变中重生
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发展繁衍
当我写下最后一句
一种五味杂成的味道
满满的
幸福的填满了我的心扉
2018.1.26
|
+13 最近谁赞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