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梦文学音画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3|回复: 1
收起左侧

走进城市乐转书店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453

帖子

25

精华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7564
发表于 2017-1-5 2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南 于 2017-1-5 20:47 编辑

              以为题记: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美] 加布瑞埃拉《岛上书店》

      穿过一座天桥,又是一座天桥。
      这一年的夏季,我和妻带着孩子去一个城市去度假,说是度假,其实也不淡不上,只不过是利用“五一节”这几天比较宽裕一点的时间消游一下时光,让绑紧的神经稍微松弛一下,墙角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让夏天变得更加明亮,更加循丽。于是,我们也就真的去了,去了一个城市,白天消夏于一些叫公园地方,当然也逛逛大街,夜晚也就领略一下夜市之类的生活,也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算是度假。这一天,吃过晚饭之后,我们就沿大街往前。这是一条避远的长街,宽敞而明亮,双向的六车道逶迤而过。夜帷降临之后,行人依稀,偶尔才有一辆车或有一个路人悄然走过,夜晚变得寂静而又明亮。我们沿着人行慢慢行走,让脚步体会夜晚的温度,路灯把三人的影子垃得很长,我们几乎能够听到彼此呼吸的声音。风从高楼间吹来,凉爽而又宜人,晴朗而又明快,万家的灯火远远地从高楼的深处注视每一个行人,象夜晚的眼,让人惊悸,让人激动,也让人落寞。如若城市是一本大书,我们只能在书的边沿徘徊。  
     城市是用灯光说话的,夜晚的灯火执着地诉说城市的繁华。为了让孩子不至于感到冷清,过早地体味夜风的袭人,我加快脚步走向一处灯火澜栅的地方。在高楼的间歇,有一处超市,商场的三楼是一家书店,灯光掩映之下,隐约显现出“城市乐转书店”几个大字,我也就巡风而去。我们一家三口凡遇见书店,都要进去看看,买不买书并不一定,大多的时候是让孩子感受书的氛围,几乎成了一种定律,这一次也不例外,我们不约而同地走向书店。
  商场的二楼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平台的拐角,踏着一架木制的旋梯依墙而上,也就到了三楼。三楼的入口是一个小小的方台,方台之上,站立着一架竹木制作高梯,隐隐地走向天空,象夜晚独行的客。这种竹梯在乡村失经却很久,可遇而不可求。在这里用很粗绳索固定在楼道旁,古朴而又固执,骄傲而又纯粹,象偶然发现了一部装订精细的线装书,令人不忍离去。从这里也大概看出这家店主的喜好了。大抵每一个读书人都喜欢书店,这家书店的店主也不例外,不然他也就不会这样用心,这样执着,用这样一道几乎失传的用具展示忠诚。我对于书的喜爱与生俱来,从年少的时候开始一直年老。书店在读书人的心中神圣而缥缈。对那些喜欢的书日日读,夜夜读,随手可翻可读。那便是一种心愿,一种期待和一种理想。大概就是一种理想中的读书生涯。
     尽管我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读书人,我还是喜欢书店。
     这次出行,我的本意是要到乡下去,看一下久居乡间父母,看一下儿时的玩伴,看一下乡下的白云和树木,看一下流水,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到蛙鸣。但是孩子的想法和我不同,她希望去城市,她向往的是远方的高楼和繁华。妻子和孩子,她们没有乡村的经验,对于乡村她们一无所知,乡村对于她们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吃着菜油而不知道菜籽的种植,吃着猪肉而不知道猪的喂养,喝着牛奶而不知道牛奶生产。菜籽、肉猪和奶牛只在课本、电视和一些知识性读物的图片上存在,她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只是因为我的缘故。在自我的判断中,我来自乡村,居住在城市,是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因此对于城市虽然居住多年,仍然不熟悉城市的夜生活,总感觉自己是一个过客。
     孩子的远方在某一个城市,我的远方在某一个乡村。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一个城市都要看一看书店,有时也买一些书。我的书橱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的看了很多遍,有的摆放在那里只是一种象征,从来也没有看过,大概今后也不会去看。但每当我看见那些书的时,我感觉充实,有时我甚至会想,如果没有了书,将怎样度过每一个夜晚。这样一种避好,也影响到我的孩子,她也喜欢逛书店,也喜欢买书,这也就是那一晚我们走进乐转书店的原因。
     我进过很多书店,却第一次走进乐转书店。城市乐转书店,在一家超市的三楼,其实也就是顶楼了。
     书店的装潢别致而又典雅,进门的左侧摆放了许多与文化有关的事物,比如文房四宝之类。右侧是一座背对大门的半圆形高台,中间是一个过道,高台与墙壁构成了一个环廊,两侧分割成若干书橱。沿着走廊进去,对面仍然是一个半圆形高台,与进门时的高台两两相对。走上高台,用木制的步梯缓缓延伸,精致而又典雅,温暖而又热烈,即可用着步行也可用着座位,两侧仍然是书橱。结构之精,构想之妙,思维之细,所创之奇,非匹夫所能及,也由此看出这家书店店主的内涵和修练了。
     书店顶部用一些用透明的材料做出各样的形状,精致而又华丽,玄妙而又明亮,是我所见过的最精美的屋顶了。
     书店纵深的右侧摆放一些音乐器材之类的东西,比如古筝、二胡和扬琴,当然也有一些书籍,应该是关于音乐知识之类的东西,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也就没有顾及。左侧是一个休闲的处所,为书店的客人提供饮料、咖啡之类的饮品。我到那里的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了,有小孩,有老先生,一边读书一边品味饮料。也有一些客人在看手机,悠闲而自在地独自享受。不时有音乐从远处传来,舒缓而又轻慢,淡雅而又低远,仿佛前夜,一只猫诉说一个幽远的梦。我是一个远方的客人,不容在此久留也不容拒绝,也就随便找一个地方坐下,要了一杯咖啡,然后翻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但我的心思无论如何也只停留在扉页。
     书本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粗糙而又简约,小学启蒙课本的第一课就是“毛主席万岁”几个大字和一个感叹号,随后的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一点我记忆犹新。在这里我不想评价和阐释这种课本的安排,我只想说出,我第一次对书本的感受。那时是一个从战争的阴影里才走出不久时代,虽然经历了十年和二十年的修复,仍然是满目伤痕,人们沉陷于慌乱、狂妄和虚无的破坏之中,土地在燃烧之后到出弥漫着焦土的味道,硝烟烟过后依然是硝烟,纵火者在圣坛之上漠视人间的苦难。那时最流行的口号是“打倒美帝国主义”,士兵是那个年代崇拜的英雄。因而我第一本在书店里买的书也与战争有关,就是冯志《敌后武工队》了。这样一种思绪,仓惶而又混乱,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对人类思想反思的反思,我不是反思,而是在回忆,回忆“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这一点,我的孩子不会理解,但这不能责怪她们。我有我的经历,她们有她们的经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追求。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苛刻每一个人做自己的影子,要求她们走在自己的身后。
     当月光从屋顶透射进来的时候,店员有打烊的声音,我才想起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回去。于是,我们从书店走出,大地一片宁静,月华冉冉。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5705

帖子

135

精华

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7718
发表于 2017-1-17 07: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篇,以小见大,写的非常好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诗梦文学音画网 ( 黑ICP备20002108号

GMT+8, 2025-5-15 11:11 , Processed in 0.06167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