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梦文学音画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3|回复: 2
收起左侧

信仰的力量

[复制链接]

48

主题

170

帖子

12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466
发表于 2015-5-14 15: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仰的力量
         --阿联酋旅游散记
文/恒心永在(孙树恒)

  题记:5月5日-5月9日随一个内蒙古的团去阿联酋,领队是北京的,叫申静的美女导游,对于阿联酋尤其是迪拜人们很神秘,以为只是土豪的天下,购物的天堂,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还是一个既有城市又有沙漠的酋长国……其实,我们去了迪拜、阿布扎比和沙迦的“三角恋”,阿联酋没有那么神秘,迪拜绝对是个现代化的城市,严格的宗教信仰和伊斯兰文化,让你觉得是很安宁和享受的地方。
  1
  我们一个团十二个人从北京出发前往迪拜,8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里,除了睡觉外,我还用足够的时间看了《生死时速》《阻击时刻》等四部电影,让我气定神闲地度过了看似漫长的时光。闲暇时,我不停地在想象着这个充满神秘和奇迹的沙漠国家的模样。
  由于迪拜,跟北京时差4个小时。我们从北京起飞时是5月5日晚上17:40,到迪拜是晚上22:30,一下飞机,申导就带着我们一行踏进机场海关,大厅挤满了人。申导提醒我们不要照相,那样不是罚款,就是拘留,很麻烦的。她一脸严肃的样子。眼望去,就看到了排穿着传统服装“坎度拉”(Kandoura)的本地男女工作人员,男的戴着头巾,女的都用黑色的薄纱巾“吉士娃”(Gishwa)遮盖住头发,画着精致妆容的俏丽面庞却是露出来的。这是我在迪拜唯一接触到的迪拜本地人。
  机场办理入境的人很多,各类人种,各种发色的人很多,以中国与东南亚的人很多,塞满了整个大厅,大家井然有序地排队,没有吵闹、喧哗,都静静的。好似自己也绅士了不少。
  经过两个小时,在5月6日1点多,我们顺利走出了海关大厅,负责我们此行接待的当地导游接机。由于我们人少,一个中巴就够了。导游叫丽丽,而最暖心的是中国人,是沈阳人,她已经是在这里工作生活了7年了,也就没有了沟通障碍,不会为这次旅行担忧了,更不会迷失。到酒店这样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任何交流里的“迷失”了。我们的司机是巴基斯坦人,极具一股儒雅之风,说话轻声细语,多数时候都安静认真地履行着他司机的使命。
  到宾馆还有四十多分钟的车程。由于天还没有亮,看不到外面的风景,丽丽就给我们介绍迪拜以及阿联酋。阿联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角,阿联酋有五分之四的领土是沙漠,但却是一个富庶的国家。阿联酋是穆斯林国家,在1971年,迪拜与阿布扎比、沙迦、富查伊拉、乌姆盖万、阿治曼6个酋长国共同组建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第二年,哈伊马角酋长国也加入阿联酋之后,阿联酋就有了7个成员国。其中,尤其以第二大酋长国迪拜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发展速度也最快。迪拜200万人口里,本地人只占20%。这个地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石油,经济才发展起来的。
  她为了解我们心疑,跟我们说,在这里,没有偷盗的行为,犯罪率也很低,更不会出现酒驾行为,因为阿拉伯国家是禁酒的。在酒吧里有酒,但是要喝醉满街晃悠,警察会抓走的。
  我们进入住的酒店,几个套着洁白的坎度拉的阿拉伯男人,干净的一尘不染,洒脱飘逸迅速地迎着我们。宾馆的房间是一个标准间,整洁干净,洗漱用具一应俱有,连座便器都是俩个。我泡了个热水澡,殊不知这是国外,一换地方睡不着觉,打开电视浏览着,没有中国台,唯有一个台湾的音乐台,心里很落寞,这么大国家,在这里怎么没有一席舆论阵地呢。没有办法,看了阿拉伯2台播的《复仇联盟》,虽然听不懂话,但是故事情节能看懂,正如有人说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如音乐一样。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梦乡。
  2
  早餐是自助,是西餐风味的。住那几天,都是这样,这个国家缺水,可是绿色的食品还很多,黄瓜、西红柿、哈密瓜、橄榄果......
  有的同伴怕饮食不习惯,还从国内还带来了榨菜咸菜,有的还带了很大的咸菜疙瘩。丽丽很会调侃说,你们这样还行呢,有的游客,干脆从国内带着吃的、用的,来旅游的。他们觉得吃什么也不习惯,妖魔化了阿拉伯了。
  吃完饭,想到外面走走,一出门,外面的热气扑面而来。申导说,今天是温度是35度,这是迪拜最常温的,有时40度以上。走进蒸笼一样的空气里,实在是个不小的心理挑战。
  上车后,丽丽举着一瓶矿泉水说,旅行社每人一天供应大家一瓶矿泉水。“这里的油比水便宜。”一瓶矿泉水核人民币7-8元,而一升汽油3-4元。她指着窗外,海水淡化处理的成本高。
  街道两旁到处是椰棗树,松树,草坪,花池......在水比石油金贵的沙漠里,要建立起这样大的一座座绿洲城市,需要在每一片绿地,甚至每一棵树根部、每片花草下面都密集地埋上喷水软管,组成树木的生命线,这个城市的绿色却绝对堪称奢侈。而这么奢侈的绿色,光从这昂贵的绿色来看,堪称沙漠里的奇迹城市了。
  在“车游”中,丽丽说,阿拉伯国家,都是土黄色的楼房,接近于沙漠的颜色。我望着窗外,那一座座阿拉伯风格的楼房,看着很洁净,楼的阳台,楼顶都有绿色植物,感觉不到沙子拍打车窗,闻不到石油的味道,看不见油污的痕迹,宽阔而平坦的道路称不上车水马龙,却绝对彰显着国际大都市的风范。路上跑的车全是产自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车,车尾看不到有滚滚的尾气.....
  路上看不到骑自行车的,也看不到警察,很少有红绿灯,但是看到有行人,司机自动让行。丽丽说,司机都是一卡通,当路边的测速仪器和闯红灯,自动提示缴纳罚款,没有余地的。
  放眼望去,除了路牌上必定会有阿拉伯文地名外,既找不出它更多的石油的特征,也看不见沙的痕迹。不断颠覆着我曾经对阿拉伯世界的所有想象。
  3
  对于阿联酋的了解,我去了一个一个老宅,贵族学校,一个博物馆。一艘木船,总有一些属于老阿拉伯的痕迹是值得去感受的。
  人类从逐水而居发展而来。一个伟大的城市,往往有一条伟大的河流穿过。迪拜河(DubaiCreek)便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它将迪拜分成两个部分,北岸是老城德伊勒,南岸则是比较新的布尔迪拜(BurDubai)。迪拜河其实是一个长16公里的入海口,它曾是迪拜通向外界的主要贸易通道,迪拜大部分的历史建筑和古迹都在河两岸。
  我们到了前往第三大酋长国沙迦,途径古兰经广场,到有150年历史的阿拉伯商人的那不达大宅,只是一片石头房而已,而走进一个贵族学校,就不一样了,虽然房间不大,但是一个个紫色的课桌,依稀留有当年学生的诵读声,那么宁静,那么庄重,墙壁上老照片映出了当年尊贵的影像。
  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过去是英国殖民地,所以“王公贵族”都前往英国留学,现在的阿拉伯人大都在英国学习过,有这样的学习经历。从而培养了阿拉伯人的文明气质和绅士风度。
  在迪拜博物馆参观,让我了解了阿联酋,了解了迪拜。博物馆坐落在阿法迪城堡(AlFahidiFort)里,城堡建造于1799年,已经是迪拜留存最久的建筑了。在博物馆里,我基本对阿拉伯人和他们的祖先贝都因人,以及迪拜的发展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了。从那里得知,迪拜这个起初以采珍珠和捕鱼为主的小渔村,从1799年开始有记录有村庄出现,而有证可考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博物馆里。除了展示许多旧时阿拉伯人的乐器、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以外,用模拟场景和投影的方式来还原一个个阿拉伯人过去的沙漠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还打造了一片海底世界,把阿拉伯人过去的航海生活和采集珍珠活动完整地再现出来。从那些实物和影像,我看到了阿拉伯人的辛酸奋斗历史,与那“万恶的旧社会”遭遇是一样的,受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而步入到阿拉伯半岛的翻天覆地的新生活的后代又有多少人记得呢。
  当我乘坐阿拉伯木船,穿越波斯湾沟,两岸的渔船依然留有渔民船上生活的影子。正如有人说的,痛苦的经历是相同的,而是幸福的生活却每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同体验。
  4
  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曾以广袤的沙漠为家,酷爱自己不羁的生活,城市里的固定建筑不适宜四处迁徙的生活,因此迪拜作为城市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因为地理位置优越,长久以来,它都只能算是一个沙漠酋长国的核心贸易地区。一个个商场、集市,把我们带到了迪拜的神奇的购物天堂。
  我们没有去迪拜河北岸,去香料市集(SpicySouk)。只沿着小巷蜿蜒而行,进入一片璀璨夺目的黄金市集“IS”(GoldSouk),迪拜“黄金之城”的美誉发源于此。这里的黄金是为生活准备的,以22K金的各类首饰为主,也接受珠宝首饰的加工定制,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金戒指就摆在橱窗下,就好象一件衣服挂在对外的橱窗里,给人以荫庇和宁静的感觉。可见,阿拉伯妇女神秘的面纱下,并不神秘的,是那颗同样爱美的心。
  从迪拜老城回到现代化的新城,我们到了中东地区最大购物中心迪拜帽(dubaimall),我们转了转,不时就会迷路,到处是品牌商店,吃喝玩乐,无所不尽其极。我围观一会儿特色的沙瓶制作过程,也是挺不错的一项体验。我还买了几瓶做纪念,当这带有我名字的阿拉伯半岛的沙子,曾受到阿拉伯热风的抚摸,被古兰经熏陶,带有阿拉伯少女的智慧,远度万里回到中国,谁说这个纪念品不是昂贵的,而是吉祥的和赐予的,虽然花费不多,心里却是满载而归。
  5
  阿联酋是一座建筑在沙漠之上的现代化城市。
  我除了置身国际大都市的时候,确实很难想象,在世界最豪华的酒店、世界第一高楼和世界第一填海造地之境,随处都能感受到。
  我没有按照导游的推荐去冲沙,内蒙古就有,内蒙古缺海,就选了夜海游船。那个晚上,在灯火辉煌的夜晚,我们坐上了迪拜的夜海游船,在海里游览。我们吃了一顿散发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格的晚餐,而坐在甲板上,欣赏美丽的海湾景色,听着悠扬的阿拉伯歌曲,看着游客翩翩起舞,真是心醉神迷。
  我近距离观赏迪拜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Burjkhalifa),162层,828米,在附近仰视了风帆造型的7星帆船(伯瓷)酒店(BurjArab),据说里面是22吨黄金装饰,一顿早餐就是130美元,我觉得有点奢侈,就没有去,有的同伴去了,直接看到了“黄金屋”。我帆船酒店下面海岸的沙滩,以帆船酒店做背景照了像,从海边的细白沙滩一直延伸到邻国阿曼,迪拜的沙由白、黄、棕、黑,直至土壤和矿石质地的丰富颜色。我捡了几个贝壳,那么洁净和纯粹,作为收藏品带回来。
  我乘坐了轻轨缆车游览了棕榈岛(Thepalm),远远望去,如棕榈叶子一样,一个个纹路,就是一个个别墅群,一个个工地,迪拜原本只有60公里的海岸线,在开发了一系列如棕榈岛这样的人工海岛后,已经拓展到了1500公里,可利用的国土面积,自然也在不断地增加之中。丽丽告诉我靠右侧车门,是最好角度照相。这一路,车里的相机快门声和人们的啧啧惊叹声一直没有间断。从任何角度都让人叹为观止了吧。
  去法拉利主题公园,让我见证了名车的生产和豪车的价值所在,让人们体验了汽车生活的多重主题,既有成年人的,也有儿童的。我坐了一种像过山车一样的游戏,“很刺激,也很有趣!”。丽丽说,国家修这个主题公园,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普及科学知识。现代化的构思和设计是科技的神奇所在。
  而令我震撼的是世界最大的音乐喷泉(DubaiFountaln),夜晚时分7点半、八点,当迪拜喷泉随着乐曲,喷射出五光十色的1000多种造型,50楼层高的冲天水柱的时候,它是沙漠中最浪漫的清泉,所有人都兴奋彩烈地聚拢在喷泉的周围。
  当我站到阿布扎比酋长国航空公司大楼卓美亚塔(Jumelrah)74层上眺望城市,我感受着阿联酋的巨变。正如酋长穆罕默德曾给所讲:“梦想没有极限,持续往前。”我不知道这样高远的眼界是后天警醒和培育的,还是长久的沙漠生活注入到每一个贝都因人骨血里的,但这样的精神却实实在在地创造出了阿拉伯半岛在沙漠里的奇迹。
  6
  阿拉伯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随处可见。
  每天早晨4点钟,大寺的诵经声就传来。
  在一天下午,我们去了世界第三大谢赫扎伊德清真寺,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允许女性从正门可以进去的清真寺。
  进入清真寺前,丽丽让我们做足了准备,男人必须裤子过膝,不允许穿短裤,不允许穿有动物图案的上衣,女同志必须包头,穿长裤。几个女同伴“戴着头巾,看我像穆斯林吗?”真的很像。
  我们门口的保安查的很严,小伙子很漂亮。丽丽说,阿拉伯人很漂亮,衣服穿的讲究,每个人的胡子都要每天修剪,都有固定的师傅,多为菲律宾佣人。我们跟俩个保安合影留念。
  丽丽说,在阿拉伯,三四岁小孩就要到清真寺,从小接受教义,受宗教的熏陶,也是洗礼。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才让伊斯兰教发扬光大。
  走进大寺,是要脱鞋的,大厅里金碧辉煌,三盏大灯,金灿灿的。纯白色的大理石墙壁,用金子雕刻着古兰经,璀璨的光芒闪耀着整个殿堂。
  每天有五次礼拜时间,根据每天的太阳升起而定。游览完大寺,我学着阿拉伯人去洗手间去洗脸洗脚,净手。此时此刻,来到圣地之殿,心里得到了净化,自然变得庄重而敬畏。
  丽丽说,每年的斋月节,人最多了,在这个大寺的广场就有上万人,吃的都是国家管,人们要放假,像我们过年一样,整个城市依然有序运行。
  听着古兰经的诵读声,我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感悟,那就是对信仰的崇敬。
  7
  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在阿拉伯生活。
  我在阿布扎比酋长国一个中餐馆吃饭,见过餐馆的老板,三十多岁的小伙子,是赤峰翁牛特人,姓王,与我的同伴是一个市,与我是临县(旗),来这十几年了。买了房子,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说起老家,我看到王老板眼睛是湿润润的。我的心也是酸酸的。心中满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往往”的感触。何况跨度这么远的地方,一万多里地,回趟家不容易,见一次老乡不容易,远隔万水千山呢。可是他们毕竟走出来了,我为他们欣慰。
  好在在这里经营餐馆很赚钱。除了房租外,啥费用也没有。每天有200多人的旅客,收入2万多迪拉姆(40000多元人民币)。收入很客观,可是消费也高呀,是呀,按迪拉姆计算,一瓶水4迪拉姆,一瓶可乐15迪拉姆,一斤椰枣30迪拉姆,因为外籍人享受不到国民福利,中国人消费当然就高些了。好在这个国家不歧视,社会稳定,制度规范和宗教信仰,让外国人生活很宁静。
  在没有踏足迪拜之前,接收了过多强调迪拜是一个购物天堂、奢华之都这样的信息,“纸醉金迷之地”。可是从老乡里看到,在他乡也是很艰苦的,不仅是文化的因素,还有亲情的远离,都令人黯然神伤。
  在丽丽的话里也能体现出来,她说“七年前我刚来迪拜的时候,这片沙漠还有些地方寸草不生,这几年可能是生态气候保护得好,迪拜雨水也多了,这里的草越长越多,树也越来越好活了,椰棗每年都丰收。”我笑着说。我以为你不想回国呢。她说,等爱人在这里结束了工作,就回中国,回沈阳。她的神态是坚定的。
  到了迪拜,总是倒时差,混混沌沌的过着,被导游所牵引着。待时差倒过来了,我也返程了,但是那阿拉伯人创造的沙漠奇迹,阿拉伯人的气魄和创新给人留下的震撼是永恒的。可是在阿联酋这几天,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不管国导申静,还是地导丽丽,都没有“导购”,既没有强制购物,又没有强迫“推游”,那么温暖、贴心,像一家人一样,让人们很舒服、很愉快。像阿拉伯半岛盛产的椰棗一样甜蜜无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密感。
  在阿联酋,在迪拜,还是阿布扎比来说。钱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用来回馈的世界的,用来培养现代人文明的。要在茫茫沙漠里建造出这样一座未来之城,金钱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以为是石油一直支撑着阿拉伯的建设,但其实富有远见的阿拉伯人,在依靠石油发家以后,早就把经济支柱逐渐转移到旅游和金融贸易这些更可持续的行业上了。沙漠带给阿拉伯半岛,给迪拜的恩赐,阿拉伯人用更好的方式回报给了他们的沙漠之城。
  回想这几天,无论宾馆酒店,还是旅游购物场所,就是在四十多度的高温,服务人员都给游客彬彬有礼地拉门关门,引导停车,彰显了阿拉伯人的工作责任心和服务态度。
  常常看着一个个身穿白色长衣,头戴粉色格子围巾,衣着洁净,风度翩翩,个子高高的阿拉伯男子,带着妻子儿女,或与同样的阿拉伯男人一起,在餐厅吃饭喝茶聊天,小孩们自由自在地玩耍,享受自己的天地,无疑不带有阿拉伯人独特的文化和气质。
  一个人没有信仰是可悲的,一个民族没有信仰是可怕和危险的。对于阿联酋,富足的资源和繁荣的贸易,又是金子装饰的国家,既没有让这个国家产生拜金思潮,而且达到了物质丰富和人民文明的国度,无论是对世界,对生命,还是对宗教,这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帖子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59
发表于 2015-5-15 08: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过!做为读者我写不了很深刻的评语,但我一定是个很忠实的读者!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70

帖子

12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46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1: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影 发表于 2015-5-15 08:28
认真拜读过!做为读者我写不了很深刻的评语,但我一定是个很忠实的读者!

谢谢来访,夏安。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诗梦文学音画网 ( 黑ICP备20002108号

GMT+8, 2025-5-15 03:56 , Processed in 0.06200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