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梦文学音画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25|回复: 19
收起左侧

因不合此坛用韵意旨,原题已由作者删除

[复制链接]

2

主题

17

帖子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1
发表于 2015-2-7 13: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拙 于 2015-2-17 16:11 编辑

既然“梦寒成诗”超级版主说,这里不认旧声新韵作品,只认平水韵、词韵和中华新韵的作品,那么,老汉我确实是误来了。没关系,知误则改,善莫大焉。老汉我删除拙作便是,免得有误人子弟之嫌呀。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45

帖子

59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711
发表于 2015-2-7 19: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寒成诗 于 2015-2-18 09:36 编辑

欢迎新诗友!韵味不错!请教:旧声新韵是什么定义?
物以稀为贵。大拙 先生 为“诗梦”带来了很好的《诗韵新编》实物教材,供学习参考!!!

大拙 先生 原作品 纯文字 保留:

月宫春. 梅园踏歌四题(旧声新韵,2015.1.28—2.6)
作者:大拙


【其一】月宫春. 雾里梅园(旧声新韵)
.
探春吟雀苦寻寻,声声问楚云。
薄纱遮住几多春?幽情看不真。
.
曲径通禅逢眼障,心灯点亮识元君。
一缕清风袭过,冷香牵入魂。
.
注释:元君,道教女神。拙笔借指梅花。
.
题记:甲午暖冬,梅花比往年至少早开一周。东湖梅园即景之一。


【其二】月宫春. 雪中梅园(旧声新韵)
.
夜来飞雪换芳晨,轻沾一萼纯。
几行鸿爪叠香痕,行行都为君。
.
入骨若无三径冷,惊心哪得半枝春?
最是孤芳浅笑,笑中春满林。
.
题记:元月28日下雨,入夜下雪直到30日晨,31日半阴晴。梅园即景之二。


【其三】月宫春.雨中梅园(旧声新韵)
.
一场甘露万千春,微微枝上匀。
为何红雪泣黄昏?竟然珠泪淋。
.
惋叹乔松生腐骨,悲哀香国染污尘。
愿借东风化雨,雨过天地新。
.
注:红雪,枝头红花。白居易《同诸客携酒早春看樱桃花》诗:“绿饧粘盏杓,红雪压枝柯。”
.
题记:昨夜迄今小雨,梅园即景之三。


【其四】月宫春.阳光梅园(旧声新韵)
.
楚天幽处遇东君,同为踏雪人。
嘘寒湖畔鸟啼晨,曙光悄入林。
.
映日疏枝春占早,衔霜紫萼火烧云。
绽放冰心点点,唤醒芳草根。
.
注:
1、悄,出律,任之。
2、衔霜紫萼:南朝何逊 《咏早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一般而言,红梅之萼多为酱紫色。
.
题记:2月4日立春至今连续三日晴天。梅园即景之四。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03

帖子

31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5590
发表于 2015-2-7 22: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寒成诗 于 2015-2-18 09:30 编辑

作者 这几首《月宫春》意境独好。但有一点是自创的混用法:格律的平仄方面你是采用的平水韵或词林正韵,所以都没有出律,但用韵却是中华新韵或诗韵新编。若按照“平水韵或词林正韵”来审核格律,平仄没有问题,但每首都有“落韵”现象;若按照“中华新韵或诗韵新编”来看,虽然没有“落韵”现象,但平仄均有出律。。。
这种“混用”的作法目前还不被认可。最好“声韵”统一。。。



附贴  《中华今韵(修订版)》序   作者:彤 星  供大家学习!!!并非推广《中华今韵》,只是文中有些观点值得参考,也值得商榷。。。


《中华今韵》(修订版)序

彤 星



    年初,杨发兴先生告我要对所编《中华今韵》进行修订,我深表赞成;考虑到杨老已届八十七岁,劝其不可过劳。没想到,6月末杨老就来电说,全书已修订大半,嘱我写篇序言。我深为其老而弥勤的忘我精神所感动,更念及神交十年的情谊,便痛快地应承下来。

    新时期以来,随着传统诗词的复兴,诗韵改革的呼声日高。起初,杨老因不满于所谓的“新韵书”而编成《中华今韵简编》,时在2001年。不久,《中华诗词》2002年第1期刊发星汉教授编的《中华今韵简表》和广东诗词学会编的《中华新韵府简表》,用来征求意见。2003年,杨老又印行《中华今韵简编》(修订本)。2004年6月中华诗词学会通过《中华诗词》公布了赵京战主编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以下简称“十四韵”),推荐试行。对“十四韵”,杨老和我都是赞成的,但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见。正是以此为契机,我得以结识杨老,书电往来,引为同道。出于对“十四韵”的不满,杨老在《中华今韵简编》(修订本)的基础上,又废寝忘食地编成《中华今韵》,由中华诗词出版社于2006年4月出版。这是一部超过百万字的宏编。两年的日以继夜,已经耗费了杨老的大量心血,而修订这样一部宏编,对于行将九十的老人来说,庶几是生命的最后一搏,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中华今韵》出版后,我曾写了一篇《为<中华今韵>叫好》的文章,其中写道:“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现代汉语韵典”,“是对七十年来现代汉语诗韵成果的最新总结,也是二十年来诗韵改革的集大成。”经过八年的检验,我觉得上述论断并非谀辞,修订后的《中华今韵》将更加名副其实。

   《中华今韵》纠正了《诗韵新编》的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语言文字方面,承继民国的积极成果,以空前的力度开创工作,建树颇多,成绩斐然。1958年,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使汉语语音拼写有了国家标准,现已成为国际标准。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还制定和推行简化汉字,颁布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了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出版一部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韵书。较有名气的韵书,就我所知,是列入大学文科教材的《诗韵新编》。

   《诗韵新编》最初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出版于1965年。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对该书略作修订,重写了出版说明,在凡例中增加了《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新版印刷发行,以后又多次印行,影响颇广。

    首先应当肯定《诗韵新编》是依据普通话语音编定的现代韵书。然而就其诗韵体系和编辑体例来看,基本承继了《中华新韵》,正如其《凡例》所说明的“参照《中华新韵》……分为十八部 ”,“分部韵目及韵部次序,也依照《中华新韵》排列”。只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把《中华新韵》的“十模”韵目,改为“十姑”。因此,有必要对《中华新韵》作一番考察。

    《中华新韵》名义是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定的,实际是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黎锦熙、魏建功、卢前对《国音分韵常用字表》(即黎锦熙、白涤洲所编的《佩文新韵》)的修订。1941年10月10日由行政院核定公布,而实际印刷发行则在1942年秋季。以后又有《增注中华新韵》版本刊行。这是适应推行国语(普通话前身)需要的必然产物。

    1913年,民国教育部读音统一会(后来经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而为国语推行委员会)制定了注音字母,决定推行国语,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但为了照顾南方方言,在声母上保留了尖音与团音的区分,在声调上保留了入声。由于这是一个折中的而非单一的语音系统,无法通行。于是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取消尖音和入声,从而确立了完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新国音,公布了《国音常用字汇》,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时在1932年。黎锦熙、白涤洲依据《国音常用字汇》编成《国音分韵常用字表》,黎先生交由北京佩文斋于1933年出版,书名也改为《佩文新韵》。

    《中华新韵》和《佩文新韵》(即《国音分韵常用字表》)都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立韵十八部,但是韵目名称和排列次序不同;更重要的不同是《中华新韵》于韵字下系有简单的注释和常用的词语(包括顺序和逆序),成为真正的韵书。《中华新韵》的十八个韵部依次是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模、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应当说这十八韵的分立是正确的,奠定了现代汉语诗韵的基础,功不可没。

   《中华新韵》的问题出在对于旧读入声字的处理上,即把古入声字“都汇列于该韵之末,再照配归入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这是略采‘洪武正韵’式的”。(黎锦熙《增注〈中华新韵〉序》)其具体做法就是在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七齐、十模、十一鱼各部的最后单列了“仄声·入声”,与前面的“仄声·上声”和“仄声·去声”并列起来,加上前面的“平声·阴平”和“平声·阳平”,“仄声·入声”俨然成了第五声。从根本上看,这是迁就古韵(平水韵)入声字的表现,违反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宗旨,不能不说这是《中华新韵》在编辑体例上的一大缺陷。《诗韵新编》完全承袭了这一做法。据此,有人公然宣扬现代诗韵分为阴、阳、上、去、入五个声调,入声不可少。这完全是《中华新韵》也是《诗韵新编》在编辑体例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其不良影响不可低估。尽管《诗韵新编》明确宣称“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但由于在具体体例上单列了“仄声·入声”,就偏离了普通话语音。因为普通话只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调,硬要把入声加入进来,就破坏了普通话语音系统。特别是在《凡例》中还提出了所谓入声通押的A、B两法,更是和普通话格格不入的。

    而杨老编辑《中华今韵》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彻底贯彻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的宗旨,既不迁就古音,也不照顾方音,做到了立韵依据的一元化。在具体编辑体例上采用了《诗韵新编》韵目下分列“平声·阴平”、“平声·阳平”和“仄声·上声”、“仄声·去声”的合理做法,取消了赘列“仄声·入声”的错误做法,对于古入声字一律按普通话读音分派韵目和平仄。这样就纠正了《诗韵新编》长期存在的缺陷,使《中华今韵》成为一部真正的现代汉语韵典。

    《中华今韵》克服了"十四韵"的缺点。

    “十四韵”公布于《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上,其韵目依次是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代汉语韵表。首先它对流行已久的十三辙做了部分修正。十三辙自清初以来就是北方戏曲押韵的依据,虽然有目无书,口耳相传,却基本反映了北京语音系统的实际。1933年,张洵如依据《国音常用字表》编成《北平音系十三辙》,由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出版。十三辙的辙名,由两个字组成,取法的是《中原音韵》。辙名如下(括号里的是老名):一发花(发花)、二波歌(梭波)、三皆学(乜斜)、四支齐(一七)、五姑苏(姑苏)、六开怀(怀来)、七飞堆(灰堆)、八豪条(遥条)、九侯求(油求)、十寒前(言前)、十一人勤(人辰)、十二唐江(江阳)、十三庚东(中东)。“十四韵”实际是把十三辙“一七”辙包含的韵母-i分离出来,单立了一个韵目“十三支”,如《诗韵新编》那样,这是符合普通话语音实际的。应当说,这是对十三辙的重大修正。但遗憾的是修正得不彻底,即把韵母er仍保留在齐部里。十三辙“一七”辙含有韵母i、ü、-i、er,今天看来是个杂烩,这是十三辙的一大缺陷。按普通话语音,i与ü由于发音相近,作为韵母可以通押,合为一辙(一部)也是可以的。-i是舌尖元音,与舌面元音i、ü的发音区别比较大,作为韵母,-i与i、ü是不能通押的,故把韵母-i单立支部是正确的。er是卷舌(也称为翘舌)元音,发音特殊,与i、ü、-i区别很大,作为韵母的er既不能与i、ü通押,也不能与-i通押,只能独立存在,自成一个韵部。“十四韵”仍把韵母er留在“十二齐”里,不能说不是一个缺点。《诗韵新编》虽然单立了“六儿”部,却主张可以和“五支”、“七齐”通押,即等同了十三辙的“一七”辙。而杨老严守普通话语音标准,遵从语音学的科学根据,既不从古,也不从众,力挺儿韵独立,保持了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本来面目。由于字数太少,它很难在传统诗词和韵文中发挥作用,但在某些曲艺的“儿化韵”中却可以大显身手。儿韵独立可以说是杨老《中华今韵》的一大特点。

    《中华今韵》的又一特点是把韵母-i分立“九思”、“十知”两韵。《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的注(1)明确写道:“‘知、蚩、诗、日、资、雌、思’等七个音节的韵母用i,即: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拼作zhi,chi,shi,ri,zi,ci,si。”这里的韵母-i实际包含两个韵母,即与声母zh、ch、sh、r相拼的韵母-i(舌尖后)和与声母z、c、s相拼的韵母-i(舌尖前)。黎锦熙在编辑《佩文新韵》时也知道这两个韵母的分别,但当时的《注音字母》只规定了一个并不用来注音的相当于-i的韵母“帀”,于是立为“五支”韵。现在来看,把-i分立两个韵更符合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实际,是科学的。这样,在十八韵的基础增为十九韵,就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现代汉语诗韵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不仅如此,《中华今韵》还确定了合理的通押办法。这办法首先有普通话语音学的根据,即由发音相近的元音作韵腹的韵母可以通押;这样韵母有:一o与e,二i与ü,三-i(前)与-i(后),四eng、ing、ueng与ong、iong。于是《中华今韵》规定:“二喔”与“三鹅”、“四衣”与“五迂”、“九思”与“十知”、“十八亨”和“十九轰”可以通押,摒弃了“姑”“鱼”通押、“庚”“痕”通押等以古音和方音为据的旧习。其次,这种通押办法吸收了一些韵书特别是十三辙的实践经验,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华今韵》既有守成,又有创新;既具科学性,又有实用性;既可以严用,严而有据;也可以宽用,宽而有度。如果合并通押之韵,就成为十五个韵部。这十九韵(十五部)的诗韵体系是《中华今韵》对现代汉语诗韵的新贡献,是民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诗韵改革的新成果。

    有人曾对我说,《中华今韵》干脆立为十五部不行吗?当然行,如“十四韵”那样。但从灌输科学的普通话语音知识这个意义上来看,还是分立十九韵、四组通押韵较好。从普通话语音系统看,依据《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韵母有三十九个,声调分为阴、阳、上、去四个调类。所谓立韵,就是划分这三十九个韵母。我们所以说《中华新韵》立韵十八部是正确的,就是因为它实行了科学的立韵标准。一般说来,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它可以没有韵头或者没有韵尾,但不能没有韵腹,单独的元音做韵母,韵母本身就是韵腹。音节与音节是否和谐,即能否押韵,从根本上说是由韵腹和韵尾共同决定的,韵头的作用可以不计。有人把韵腹和韵尾合起来称为韵身,没有韵尾的韵母,其韵腹就是韵身。据此,韵身相同的韵母就可以归为一类,立作一个韵部。《中华新韵》的十八韵主要是依据“同身同韵”的标准划分出来的。其缺点在于“支”韵没有贯彻这一标准。《中华今韵》把-i(前)和-i(后)分别立为“九思”和“十知”,就完全贯彻了“同身同韵”的标准,体现了立韵的科学性、统一(系统)性。同时规定“思”与“知”可以通押,又体现了实用性(灵活性)。据此,不取“十四韵”的体例而编成十九韵(十五部),似乎更好些,在翻检使用上也无大碍。

    复兴中华,建设现代化强国,百多年来一直是中华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建设国家通用语言就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乃至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经过百年特别是近六十年普通话的推广,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已经牢不可破,这是了不起的历史功绩,比之于“书同文”毫不为过。我国的语言文字已进入规范齐备、有法可依的全新时代,是历史上任何朝代不可比拟的。去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有关部门公布了《国家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普通话。在这样的形势下,由国家行政部门经过法律程序,颁布一部现代汉语韵典,就越发显得必要了。如果真地进行这项工作,我觉得,杨老的《中华今韵》就是可以采用的蓝本。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即使没有这一天,《中华今韵》也会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所使用。因为它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2008年,《中华今韵》曾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之后,吕中明又花了4年时间精心修订,增加了一些词语,让读者在运用时更为方便。我国着名音韵学家朱宝全为该书作序称“此书是我国目前唯一没有争议的好书。” 。。。

                                                                                                                                                            2014年7月26日于晚得斋




编者按】从《中华今韵》最后的韵表可以看出,该韵书并非如上作者 彤 星 序言所说,并没有完全与普通话接轨,最后的结果也只是类似于《诗韵新编》,依然是难以推广的韵书。。。
请参考《中华今韵》韵表:http://www.my510.com/wj/1001069.html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主题

7143

帖子

37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442
发表于 2015-2-8 11: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赏阅大拙新作!梅香恭迎!问好!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主题

7143

帖子

37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442
发表于 2015-2-8 11: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触婉约,有韵味,精彩。赞同梦寒的评析!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

帖子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5: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拙 于 2015-2-9 15:46 编辑

一并谢谢楼上朋友!感谢朋友们的意见。敬礼!握手!
      前些年,余在其他论坛,就“旧声新韵”的问题回答过诗友们的疑问。现在又被朋友们提出,我便找回过去的帖子,重新贴在博客上。复制来共朋友们参考。几年前的这个帖子:
.
关于“旧声新韵”
.
    余在网上古典诗词论坛自娱自乐,每发一首诗词总会标上用韵——或“平水韵”(含词韵)、或“普通话”(中华新韵)、或“旧声新韵”。对于前二种用韵,读者多无异议,但对于“旧声新韵”却多有不解,多不知为何物。最近又遇到这样的发问。所以,我需要就“旧声新韵”说明如下:
.
    196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著作的《诗韵新编》,1978年修订,1984年再修订,1989年10月第二版。一直沿用至今(在网上可以下载到),所以,它在中国大陆用了半个世纪。由此可见,这部韵典乃发中国古典诗词当代创作之用韵变革的先声。该书全部声韵分类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标准,但是,又考虑到新旧交替,特别是在古典诗词中“入声”的特殊韵味儿、其调节平仄的特殊作用,以及入声对于准确把握古代诗人作品之极为“微妙”的情绪情调变化之作用,所以又保留了“入声”。
.
    换句话说,《诗韵新编》在古典诗词创作的具体运用上,诗词的“韵脚”按汉语普通话分类,比如:在《词林正韵》中“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是通压的,而其“下平十二侵”却是独用的,但在《诗韵新编》中,以上四者全是通压的。有趣的是:在除开“韵脚”的句子中的其他地方,其平仄依然保留了在普通话中被废除了的“入声”(其实在普通话中是“入派三声”)。所以依然是“旧”声。也就是说,诗词创作所用“声韵”,其“韵”为新韵(普通话),其“声”为古声(平水韵),这就是这部韵书被习惯性的称为“旧声新韵”的原因。由是看来,从诗词创作实践讲,当今诗坛通行的有三种韵书:

     1、中古音韵《平水韵》(包括清代《词韵》)——所谓“旧声旧韵”,这大约是诗词之正统、学统。

     2、中华新韵(现代汉语普通话)——所谓“新声新韵”,这显然是诗词之变通、新统、官话。

     3、旧声新韵——即“诗韵新编”所首开的新旧共存的用韵之过渡形态。

    它正如猴子在向人进化的历程中,一天,猴子们忽然发现其同类中的某个猴子掉了尾巴,显得多么不伦不类。但这只“不伦不类”的猴子却代表了一个未来:在向人的进化道路上,所有的能够变成人的猴子,最终都是要掉尾巴的。既然用韵有典可依,余当然要去试一试,玩味玩味,不会在意、更不会害怕被雅人讥笑为那只“不伦不类的猴子”。

点评

《诗韵新编》1965 年由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尽管作为方极力推广至今,但依 然没有真正被广大广大诗友接受。所谓“流传至今”,这仅是个传说而已,也是推广的 广告词。 照道理:声韵发展是必需的也是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9 17:31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03

帖子

31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5590
发表于 2015-2-9 17: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寒成诗 于 2015-2-9 17:47 编辑
大拙 发表于 2015-2-9 15:42
一并谢谢楼上朋友!感谢朋友们的意见。敬礼!握手!
      前些年,余在其他论坛,就“旧声新韵” ...

《诗韵新编》1965 年由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尽管作为方极力推广至今,但依

然没有真正被广大广大诗友接受。所谓“流传至今”,这仅是个传说而已,也是推广的

广告词。
照道理:声韵发展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但流行绝不是推广就行,要让广大而自然流行才最终被认

可,被接纳。实际上从国家层面压根就没有被国家统一,最终承认。为何?

《诗韵新编》发展方向是对的,但在制定这个游戏规则时竟然出现与推广迎合普通话相

违背的极为矛盾的地方,甚至出现明显错位。最终“鸡肋”。

比如:馨 字,按照 普通话的注音与实际发音,绝对属于《诗韵新编》的【十五痕】,

但它又同时被编入【十七庚】,这是无稽之谈。再如“共”字怎么就到了【七齐】中呢



按照 普通话实际发音的情况而推论:仄声【十布】和【十一举】怎么也应该合二为一

,即便要分成两韵,那它所规定的【十布】和【十一举】中的字得混合起来重新分离,

把真正普通话发音一致的弄在一起,从其【十布】和【十一举】中的字看或读,没有分

好。若从细分看,比如【二波】和【三歌】, 【十姑】和【十一鱼】就分得很好,没

有混杂现象。

另外:【十七庚】和【十八东】分韵出现严重失误,其实这两个韵里有些字从实际普通

话发音是既符合【十七庚】也符合【十八东】的,应该编入两者作为“共存韵字”,如

:【丰风封枫疯峰烽葑锋蜂冯逢缝……翁嗡虻萌蒙盟甍瞢幪濛曚矇朦艨檬……朋绷膨堋澎

彭棚蓬硼鹏篷鬅】应通押【十七庚】和【十八东】才对。

《诗韵新编》最严重的问题就在 “入声字 ”上。为何至今都想保留 “入声字”单独韵

部 呢?不就是主要为了填词吗?那不填词,写律诗绝句又怎么办?从普通话的真实发

音,其入声“压”和其仄声【一把】中“怕、骂”又有多大区别呢?不就是个缓急的问

题吗,那还得对天下所有的中文读者进行好几年的专业发音培训才行。若写成仄韵体的

律绝,难道它们真的不押韵?

《诗韵新编》还有很多问题,我就不逐一细解。

既然整个《诗韵新编》是以普通话发音为风向标,为何又出现如此矛盾的四不像的东西

呢?我只知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诗韵新编》和《中华新韵十四韵》产生时间相

相差不远,但推广至今,广大诗友要么用平水韵、词林正韵,要么用《中华新韵十四

韵》,而且多流行于为绝律宜用《平水韵》或《中华新韵十四韵》,填词宜采用《词林

正韵》,都不太感冒《诗韵新编》。

从今天看 平水韵,词林正韵,包括《中华新韵十四韵》都存在着问题。但《诗韵新编

》更鸡肋,所以广大诗友并不真正认可,只是无法说清而已,随便它推广,就是自己创

作诗词时候不轻易去使用罢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使用一个并不成熟的新东西,还不如“抱残守缺”

,感觉还在弘扬古典文化。

本观点,仅供参考!个见而已。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

帖子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7: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寒成诗 发表于 2015-2-9 17:31
《诗韵新编》1965 年由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尽管作为方极力推广至今,但依

然没有真正被广大广 ...

呵呵,不感冒没有关系。说它是鸡肋也没有关系,各取所需吧。先生不用,自有不用的道理,余与他人取用也自有取用者的道理,不必勉强。我十年前上网都在争论了,再往前推,半个世纪以来都没有停止过争论。人们并没有因为争论而放弃使用之。

点评

我很赞同《诗韵新编》的创新。我第一次接触它时忽然感觉眼前一亮,但就是不明白为何这么久?广大作诗词者为何非要死抱着有各种问题的 平水韵、词林正韵和 中华新韵十四韵呢?后来我反复研究了《诗韵新编》,发觉它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9 17:58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03

帖子

31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5590
发表于 2015-2-9 17: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拙 发表于 2015-2-9 17:44
呵呵,不感冒没有关系。说它是鸡肋也没有关系,各取所需吧。先生不用,自有不用的道理,余与他人取用也自 ...

我很赞同《诗韵新编》的创新。我第一次接触它时忽然感觉眼前一亮,但就是不明白为何这么久?广大作诗词者为何非要死抱着有各种问题的 平水韵、词林正韵和 中华新韵十四韵呢?后来我反复研究了《诗韵新编》,发觉它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后来再也不管它了。。。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

帖子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寒成诗 发表于 2015-2-9 17:58
我很赞同《诗韵新编》的创新。我第一次接触它时忽然感觉眼前一亮,但就是不明白为何这么久?广大作诗词者 ...

三种韵书体系都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才争论不休。但这并不说有争议就意味着终止了尝试的选择可能性。余三种韵书都用过,用了至少三十年。如果把余之用韵按照使用频率来排个队的话,依次为:平水韵(含词韵)、普通话(中华新韵)以及旧声新韵。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历史事实,在《诗韵新编》诞生时,只有新华字典上的普通话,而还没有后来的所谓”中华新韵“。这意味着,使用《诗韵新编》者大有人在。余尝试过了,才体会到,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余对三种韵书抱以各取所需的态度。只要持之有据便可。其实,诗词的格律本来就是某类“韵书”定义下的“格律”。正如元北曲不遵平水韵,而是遵守特制的、入派三声(即取消了入声)的《中原音韵》——这是北曲的韵典,南曲除外。所以,格律总是韵书定义下的格律,持之有据便可。

点评

非常 高兴 和 大拙 君 讨论涉及到这个 新韵改革的问题: 我个人赞成 声韵改革。 我们写古诗词,以平水韵和词林正韵 做依据,非常好,那也是弘扬古文化的一种方式。但随着声韵的实际发声又逐渐与平水韵和词林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10 00:56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诗梦文学音画网 ( 黑ICP备20002108号

GMT+8, 2025-5-5 08:01 , Processed in 0.080099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