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梦文学音画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23|回复: 26
收起左侧

满江红·“南水北调”思源(二首,词林正韵)

[复制链接]

2

主题

17

帖子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1
发表于 2015-3-1 1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拙 于 2015-3-2 00:44 编辑

满江红·“南水北调”思源(二首,词林正韵)
.
其一(仄韵体)
.
五十年前,横江起、惊涛笑握。由此去、一衣天水,二分魂魄。
别凤情抛荆楚泪,遣龙泽被京都涸。忆江上、拍浪少儿声,飘然昨。
.
狂风里,鹰沉落。旋涡处,舟拼搏。悟中流高坝,神清天
居乱云中生紫气,于群岭外集磅礴。逝者遐、雪映夜江滩,星星烁。
.
【注】
1、别凤,凤鸟是楚国的图腾,此处代指湖北。
2、逝者,《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题记】:丹江口大坝横握汉江,于1958年成功截流于湖北均县丹江口(现名丹江口市)。这里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江水清澈无比,甚至可直接饮用。2007年再度开工加高加固坝体,以提高水位,引水过黄河直达北京。这里也是我生长的地方。春节期间回老家探亲,常常一人夜踏江滩雪地,面对曾经给我青少年时代带来很多遐想的高坝,感想良多。——2008年2月
.
其二(平韵体)
.
汉水依依,雁空尽、千里碧涛。听风啸、回波山谷,楚岸离骚。
北望中原渴雨露,南怀楚梦痛秧苗。截长龙、半是泪凄凄,半是豪。
.
沧桑路,话渔樵;民为主,国方骄!十二巫峰雨,待补江潮。
紫禁城中宫榭燕,黄沙路侧瓦檐巢。反哺情,一路考尧天,逐浪高。
.
【注】
1、楚梦:西晋文学家陆机《齐讴行》诗云:“孟诸吞楚梦,百二侔秦京。”据考,“楚梦”即楚国“云梦泽”,今系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之总称,长江与汉水从这里穿过。
2、待补江潮:南水北调后,汉水流量大幅减少,给汉水中下游特别是作为国家重要粮仓的江汉平原带来严重影响,故须引长江水补入汉江,一是从荆州引江入汉,2014年已经全线贯通;二是从鄂西南三峡大坝库区上游引水至鄂西北注入南水北调中线之源头——丹江口大坝库区,据说目前尚在规划勘探之中。
【按】
1、渴雨露:渴,入声;逐浪高:逐,入声;此二处以入代平。半是豪:半,出律,任之。
2、拙作例遵姜白石平韵体。
【题记】
昨日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贯通,心中无限感慨!我的老家就在这条长达1300公里人造河的源头——丹江口市,在半个世纪前,为建此水利工程而举家移民。库区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我在这里喝着清澈甘甜的汉水长大,如今,这条养育我的母亲河终能够滋润着干涸的中原大地乃至京畿重地。吃水不忘掘井人啊!感以成吟,是记。——2014.12.13.
.
附:原发网址
满江红.南水北调思源之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fb36401008mvw.html
满江红.南水北调思源之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fb3640102vaie.html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4269

帖子

14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6689
发表于 2015-3-1 14: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大拙老师的两阙满江红,意境大好,用词解释到位,炼字极尽功力,一平一仄两种体裁运用得体,非常欣赏!唯一不足之处,仄韵一体小有出韵出律之处;待其他老师在做进一步审核哟,

舟频没。(韵部错误,本字属月韵,详后注)
平平仄韻

悟中流高坝,
中中中中中句

神清天阔(韵部错误,本字属曷韵,详后注)
中中平仄韻

居乱云中生紫气,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

于群岭外集磅礴。(集字出律)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4269

帖子

14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6689
发表于 2015-3-1 14: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阕平韵体检测如下,(恕我直言)请大拙老师莫怪哟)可能我的检测是错误的,再请其他老师补充审核以便交流提高。

北望中原渴雨露,渴字出
中仄平平平仄仄句

半是豪。半出
平仄平韻

话渔樵;渔出
中仄平韻

逐浪高。逐出
平仄平韻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45

帖子

59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711
发表于 2015-3-1 18: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羽v公 于 2015-3-1 19:03 编辑

居乱云中生紫气,于群岭外集磅礴。大好之句!其一十六部不能与十八部混押,没、阔属十八部;集字当平,以入代平可;其二渴字入声不可代平,不是所有入声字都可代平的(总结古人以入代平规律,一般来讲不能派入平声的入声字不可代平),也不是句中任何位置皆可以入代平的(总结古人以入代平规律,鲜见有在重要节奏点入代平者)。逐字、渴字、半字、渔字等处当在不害意前提下很易调吧!建仪:入代平慎用(我亦偶用)。仅供参考,也望先生多挑我作品毛病,以免我结集成书后的遗憾。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51

帖子

13

精华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27
QQ
发表于 2015-3-1 21: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先生大气好词,个人更喜其二!另同楼上意见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03

帖子

31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5590
发表于 2015-3-1 22: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的 两首词 从意境来说非常出彩。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主题 “南水北调”扣题紧,用典适度。上下片层次分明,纵横捭阖,融情独好。。。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03

帖子

31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5590
发表于 2015-3-1 22: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不考虑作者已经注明的出律情况,两首词格律方面,第一首,集 出律,没和阔 落韵;第二首:渴、半、渔、逐出律。

我个人观点是,今人填词最好不要“以入代平”。毕竟有争议。

另外建议:
【北望中原渴雨露,南怀楚梦痛秧苗。截长龙、半是泪凄凄,半是豪。】若改成
【北望中原期雨露,南怀楚梦痛秧苗。截长龙、已是泪凄凄,仍自豪。】这样,在不损意境的情况下,不必注明“以入代平”。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03

帖子

31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5590
发表于 2015-3-1 23: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寒成诗 于 2015-3-1 23:31 编辑

网上摘抄有一篇《关于以入代平之原理探究》的论述:


       如题。前几天看见叶迦前辈有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是当时没找到什么相关资料。也就作罢了。
今晚睡不着闲着翻书,倒是翻到不少似乎有用的资料。于是自己整理了一下发在这里,希望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因为我对音韵学的研究极浅,而这又是和声韵有极大关系的,资料又都是古人的..欢迎各位用现代理论来糊脸...
我也不太知道吧里理论研究如何,如果我贴的东西很基础很浅薄,也欢迎糊窝一脸...
       首先,关于以入代平的提出与原理。沈义父《乐府指迷》云:
腔律岂必人人皆能按箫填谱,但看句中用去声字最为紧要。然后更将古知音人曲,一腔三两只参订,如都用去声,亦必用去声。其次如平声,却用得入声字替。上声字最不可用去声字替。不可以上、去、入尽道是侧声,便用得,更须调停参订用之。古曲亦有拗音,盖被句法中字面所拘牵,今歌者亦以为碍。
       从上可知,以入代平的产生大约因为入与平有一定相谐相似之处。
还有一些资料可证明入与平有相似之处的,平止一途,仄兼上、去、入三种,不可遇仄而以三声概填。..若上去互易,则调不振起,便成落腔。
...名词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作平,去仄独异。(词律·发凡)盖五音有唇齿舌鼻喉,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也。(词源·论音谱)(论音谱后边还论证了唱歌儿的比谱曲写词的人还能更好的分辨字的合适与否,有兴趣的话可以搜来看看)
       以上地方,不仅都提到了入声适合当平声,还提到了上声也适合当平声。
仿佛疑点更多了。但是接下来的资料,对以上问题做出了解释。


四声者,平、上、去、入也。平谓之平,上、去、入总谓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盖平声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矣。故均一仄也,上自为上,去自为去,独入声可出入互用。北音重浊,故北曲无入声,转派入平上去三声。而南曲不然,词隐谓入可代平,喂浊泻造化之秘。
...或又谓平有提音,上有顿音,去有送音。盖大略平去入,启口便是其字,而独上声须从平声起音,渐揭而重以转入,此自然之理。(曲律·论平仄第五)
       这里解释了为何上声也会被称为平。个人推测是北宋时古人四声体系不完善,语音变迁可能也有一部分关系,导致了上入也是平的这个误解。
但入即使不是平,有些情况下也能替代平。这点是确凿的。


以上是所有资料。接下来是总结与推断:




     ( 1)在词还在被唱的时代,词和曲一样,很多地方是分四声分的很细的。而不是现在的词谱这样,只分平仄。并且唱歌儿的会把不合口的地方自己改顺口儿再唱...
      (2)产生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以入代平读着顺口,于是这个理论被提出和产生并被沿用了。可能到后来语音变迁很多时候这条理论不适用了,但有些作者大概是不知道的。只是把这一项当一个技巧来使用了。
      (3)现代人用以入代平?不太可取。除非对古音和声律熟悉之人,用起来大约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
      (4)具体的细节我们可能永远不得而知了。首先绝大部分人对古音不了解,就算复原了古音,我们也不知道古人提出的这项理论的细节。甚至这个理论合理不合理,都是未知之数~从以上上入被误认为平而后矫正来看,入代平应该只是下策。




注:以上文字摘自摘自网络素材。



梦寒有关“以入代平”说法的个见:

【一】词一说起源于民间,后被苏轼等大家引入宫廷,续校为正体。而 入声 正是民间不可回避的声韵,也是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声 至今沿用于中华各地,即便如今普通话盛行。同一个入声字 在 各地方的发音和平仄迥然不同。
【二】“入派三声”元朝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取消“入声”概念,而其平仄被纳入平、上去三声中。比如“中华新韵十四韵”是建国后由国家层面主导学者主要依据《普通话》最终制定的(有点象 钦定词谱 的出炉),,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国语制定标准发音,而 入声 是方言的关键元素之一,只有效仿元朝取消 入声,才能形成今天唯一的普通话。“中华新韵十四韵”在并轨 入声 平仄时,将 平水韵中 很多原本“仄读”为重的 入声字 纳入“新韵”平,其 湖北某些地域方言集中地体现了这一读声之平调。入声 在古代和今天实际情况一样,不管官方如何界定声调平仄,各地依然保持着各地原有风貌,即便各地方有不断的有人员迁徙,时间一久,也不得不入乡随俗。那么为什么平水韵中的 入声 之平仄声调和 中华新韵中原本为“入声”的字的平仄调很多正好相反呢?主要原因是古代 词进宫 时和建国后制定声韵的学者所出生地“东西南北”比重和这些定韵相关人物考察当时的国情而最终决定的。也就是到底 入声的声调 各自归平还是归仄为妥。
【三】填词“以仄代平”的说法主要源自于经验主义,通过搜集古人实际作品词例而得出的结论,但绝不是定论。由于 入声 的地方性非常明显,且词主要流传于民间,所以虽然当时的官方有入声的统一声调规定,但民间填词依然“我行我素”。词古代以传唱为主,只要该词的入声在某一地方唱起了不走调就行,又加上古代的传媒不如今天发达,代替了而流传了也就罢了。而用做宫廷的词一般是较为慎重的。
【四】“以入代平”也并不是每个入声字可以用来“代平”,只是基于元朝“入派平声”的字(那些字如普通话或新华字典中已经被派为阴平或阳平),并且在词句中也并不是随便位置可以放置的,需放在“非节点”处,这样不至于影响整体声效,就此而言,也说明“以入代平”对词句的声韵多少是有害的,只是放在“非节点”处害声相对小而已。今天网上有人只是依据一些固有词例总结性地而说 “入声可以替代平声”,这是不够严谨的。还有,为什么得出的结论主要是“入声可以替代平声”,而没有说“入声可以替代去上声之仄声”呢?究其原因无非是入声从古到今在中国很多地方虽然官方已定仄读,而实际使用语言交流中很多地方将一部分入声字发的声调是平声,而且使用者或分布地域比例还不小。同样,今天的湖北的方言是可以证明的。“以入代平”并非官方定论,只是部分民间默认而已,所以使用“以入代平”是有一定的历史环境或地域局限性的。同一首使用了“以入代平”的词在东南方地域读唱起来可能没问题,但拿到西北方地域读唱起来就可能很别扭。要想写出没有争议且官方通行的词,就最好不要“以入代平”,那样很可能适得其反。
【五】由于入声的地方性不定性两个特征,同时也是《钦定词谱》在制定词谱时形成了很多的“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朝的那司韵文臣无非也是按照一个词牌收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实例总结归纳而形成的。加上一些词作家对某一词牌某一句进行添加或减少字,或摊破或拗救等手法综合起来得出一牌多体的现象。。。
【六】自结论:今天的人依据词林正韵填作若遇到 入声字为句时,最好不要以原本仄读的入声替代平声,保持平仄分明为上策。

梦寒个见仅供参考,不足为凭!胡言之处请谅解。。。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

帖子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拙 于 2015-3-2 13:36 编辑

哈哈哈……老汉我要连声说:好!好!好!
真诚感谢圣文女士与羽公先生!老汉我画饼充饥,敬上一壶电子香茶!

.
看来,讨论需要在必要的共同基础上,方可进行下去, 这个基础就是大家都愿意以“词林正韵”为韵典。不再像前几日那样,老汉我用那“旧声新韵”不讨人喜欢呀。
.
如是,老汉我一一作答如下,同时也是请教如下。

答圣文女士:

唯一不足之处,仄韵一体小有出韵出律之处;待其他老师在做进一步审核哟。
——谢谢指谬!以后也望多多指点!.
舟频没。(韵部错误,本字属月韵,详后注)
平平仄韻
——说的是。谢谢。尽管宋代词人也有混用入声部的先例,但那是古人在音韵上的“拟古”、“好古”之风所致,不足为凭。我即刻改之。为了学风严谨,我将改过的字用红字标出。
.
悟中流高坝,
中中中中中句
——未出吧。悟在“七遇”,坝在“二十二祃”,我用的钦定词谱是◎⊙⊙⊙◎
.
神清天阔(韵部错误,本字属曷韵,详后注)
中中平仄韻
——说的是,谢谢。我即刻改之。顺便说一下,写这首时,正在老家乡下过春节。凭记忆吟成,后也未曾对谱。失误了。
.
居乱云中生紫气,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
——这句没有问题呀。
.
于群岭外集磅礴。(集字出律)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集,入声,以入代平。未尝不可。
.
北望中原渴雨露,渴字出
——我在按语中已经标出,也是以入代平。
.
半是豪。半出
——是的。我在原文按语中已经标出。前有“截长龙”句,意思是把汉江分成两半,一半继续南下,一半却要北上。词之气脉与意脉至此,改则害意。且此字未在节奏点上。出无大碍,算作脸蛋上的一个“痣”吧,呵呵,虽然这脸蛋不那么光溜了。
.
话渔樵;渔出
中仄平韻
——我用的是《钦定词谱》,可能与你的不大一样吧。这一句的律应当是:⊙○○
.
逐浪高。逐出
平仄平韻
——我在按语中已经标出是以入代平。未尝不可吧。
.
答羽公先生:
.
其一十六部不能与十八部混押,没、阔属十八部;
——所言极是。谢谢!我即刻改之。
.
集字当平,以入代平可;
——说的是。谢谢。
.
其二渴字入声不可代平,不是所有入声字都可代平的(总结古人以入代平规律,一般来讲不能派入平声的入声字不可代平),
——恕我读书不多,我未曾见过这个说法的典籍。也请先生指点迷津。关于“以入代平”问题,我将收录在我的博客中的旧作专门贴在下一楼,其题目是《关于“以入代平”再答问》与《以入代平——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所持之论》,供参考。我之所凭均以古典文献为据。先生所言“不能派入平声的入声字不可代平”。这话显然不那么准确。所谓“入派三声”乃是发生在元代为北曲所制的《中原音韵》的事情,而我之所说“以入代平”则始见于宋代典籍,而宋代何来“入派三声”之说?并且,“不能派入平声的入声字不可代平”一语,显然与事实不符,在我后面贴出的专贴中,正好有一例子,那个入声字“不”,在入派三声中恰好派入“去声”而非“平声”,但它却依然可以以入代平。望先生明鉴。
..
也不是句中任何位置皆可以入代平的(总结古人以入代平规律,鲜见有在重要节奏点入代平者)。
——我也未曾见到古典文献有此说,还望先生指点迷津。且我在文中所用之处多不在节奏点上吧。
.
逐字、渴字、半字、渔字等处当在不害意前提下很易调吧!建仪:入代平慎用(我亦偶用)。仅供参考。
——这个建议颇好!谢谢。慎用者,乃发生在不得不用之时。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

帖子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00: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拙 于 2015-3-7 09:50 编辑

以八年前旧文答羽公先生关于以入代平的问题
.
关于“以入代平”再答问
.
林锐彬先生,您好。
    关于诗词的音韵学知识,我大抵是个外行。您所提到的“以入代平”(也叫“以入作平”)问题,在我的记忆中是这样的:我最初看到“以入代平”的字样是在《四库全书•集部十•词曲类五》中的,我都忘了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那好象是清人编撰者介绍周德清《中原音韵》时用的说法(我把这段文字附于下,供参考)。2006年,李长枝先生把我拉到“中国情诗论坛”,看到首版koching在评帖中提到这个问题。我当时回了一帖,希望能够讨论而知道更多内容,但因为大家事多,就没有深入这个话题了。当时的网上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在之后的一年多中,多次遇到网上诗词爱好者留言问我这个问题,这使我不得不对我并没有倾心研究过的领域而略加检视。出于职业习惯,凡是我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一定要有根据,不可胡说。于是就回忆起我曾经读过的东西。按图索骥,在2007年撰成短文(《关于“以入代平”》)发于红袖网、情诗网和这里的南洋网,文章也附于后供参考。

    根据以上初步、粗浅的认识,我一直坚持认为:在填词时(诗、曲除外),不要随便说人家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入声”就是失格。理由是,清人在定词谱时,已经充分研究了“以入代平”或者“以入作平”的问题,并把它作为“定谱”的一个规则,这充分体现在收集于《四库全书》中的康熙《钦定词谱》中,凡是这类都作了很细致的说明。定谱者,并没有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在宋代是一种并不鲜见的语言现象。并且,后来的周德清作“入派三声”之工作,正是以这些大量存在的语言现象为依据的。可以这样说,宋人若没有这方面的词作实践或者只是所谓“不得已而为之”的偶然现象,那么周德清的“入派三声”就失去了“普适性”的根据而大抵成为一种单纯的个人主观臆测了——须知,科学研究的结论是需要有普遍意义的。换言之,如果我们承认了周德清《中原音韵》的价值,那么,我们也就在事实上承认了周德清之前的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
附一:
《四库全书•集部十•词曲》(南北曲之属)

    元周德清撰。德清字挺斋,高安人。是书成於泰定甲子,原不分卷帙。考其《中原音韵》起例以下,即列诸部字数。正语作词起例以下,即列作词诸法。盖前为韵书,后为附论,畛域显然。今据此厘为二卷,以便省览。其音韵之例,以平声分为阴阳,以入声配隶三声,分为十九部。一曰东、锺,二曰江、阳,三曰支、思,四曰齐、微,五曰鱼、模,六曰皆、来,七曰真、文,八曰寒、山,九曰桓、欢,十曰先、天,十一曰萧、豪,十二曰歌、戈,十三曰家、麻,十四曰车、遮,十五曰庚、青,十六曰尤、侯。十七曰侵、寻,十八曰监、咸,十九曰廉、纤。盖全为北曲而作。考齐、梁以前,平、上、去无别。至唐时,如元稹诸人作长律,尚有遗风。惟入声则各自为部,不叶三声。然如《檀弓》称君辱与弥牟之弟游,注谓文子名木,缓读之则为弥牟。又古乐府《江南曲》以“鱼戏莲叶北”韵“鱼戏莲叶西”,注亦称北读为“悲”。是以入叶平,已萌於古。又《春秋》“盟於蔑”,《谷梁》作“盟於昧”。《春秋》定姒卒,《公羊》作定弋卒。是亦方言相近,故上、去、入可以转通也。北音舒长迟重,不能作收藏短促之声。凡入声皆读人三声,自其风土使然。乐府既为北调,自应歌以北音。德清此谱,盖亦因其自然之节。所以作北曲者沿用至今,言各有当,此之谓也。至於因而掊击古音,则拘於一偏,主持太过。夫语言各有方域,时代递有变迁,文章亦各有体裁。三百篇中,东阳不叶。而孔子象传以中韵当,老子道经以聋韵盲。此参用方音者也。楚骚之音,异於风雅。汉、魏之音,异於屈宋。此随时变转者也。左思作三都赋,纯用古体,则纯用古音。及其作《白发赋》,与《咏史》、《招隐》诸诗,纯用晋代之体,则亦纯用晋代之音。沈约《诗赋》皆用四声,至於《冠子祝文》则化字乃作平读。又文章用韵,各因体裁之明证也。词曲本里巷之乐,不可律以正声。其体创於唐。然无词韵,凡词韵与诗皆同。唐初回波诸篇,唐末《花间》一集可覆按也。其法密於宋。渐有以入代平,以上代平诸例。而三百年作者如云,亦无词韵。闲或参以方音,但取歌者顺吻,听者悦耳而已矣。一则去古未远,方音犹与韵合,故无所出入。一则去古渐远,知其不合古音,而又诸方各随其口语,不可定以一格。故均无书也。至元而中原一统,北曲盛行。既已别立专门,自宜各为一谱。此亦理势之自然。德清乃以后来变例,据一时以排千古,其傎殊甚。观其瑟注音史,塞注音死。今日四海之内,宁有此音,不又将执以排德清哉?然德清轻诋古书,所见虽谬。而所定之谱,则至今为北曲之准绳。或以变乱古法诋之,是又不知乐府之韵本於韵外别行矣。故今录存其书,以备一代之学,而并论其源流得失如右。
.
附二:
关于“以入代平”
·
  余上网以来,遇到过几次朋友留言问余,“词”可“以入代平吗”的问题。这不,今天又有朋友留言问我了。我这跛足的鸭子只好被赶上架了,唉!余不想回顾有关这个问题的具体理论,那似乎得从“词”之发源讲开始,累死人的。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余因学识浅薄而遇到问题常常绕道走,也许是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的道理吧。没准哪一天把自己转晕乎了,那就只好就地爬下,乖乖地服从“事实”就是了。因为职业习惯已经养成了余对事实低头的习惯。人家说我这叫做“不见棺材不落泪,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二百五。”
·
  关于这个问题,余的意见是:“以入代平”(也叫“以入作平”),在“近体诗”中是不行的,因为我没有看见过诗例。此其一;其二,在“北曲”中,又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入声”已经派入其它“三声”了,不存在“代”或者“不代”的问题。其三,现在就剩下“词”这个诗体了。余以为:在“词”中,以入代平,不能出现在韵脚上,但可以出现在除韵脚以外的句子中。在这个意义上,“以入代平”甚至是古人“定词谱”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规则”之一!如果我们能够仔细阅读一下被收入《四库全书》的康熙《钦定词谱》,也许就会发现,前人在定词谱时,就用了这个规则。举以下三例,供参考。更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
第一例:
黄裳:《新荷叶》定谱为:
落日衔山,行云载雨俄鸣
◎●○○ ⊙○◎●○○
显然,“行云”之“云”处,当是“平声”。然而,辛弃疾的《新荷叶》起二句却是:“种豆南山,零落一顷为萁。”显然,“落”字是“入”声,于是《钦定词谱》专门解释说:至前段第二句“零落一顷为萁”,落字入声,此以入代平,查宋词此字,俱用平声,故不校注。
·
第二例:
史达祖:《探芳信》
谢池晓,被酒殢春眠,诗萦芳草。正一阶梅粉,都未有人扫。
●○● ●●◎○○ ⊙⊙⊙● ●●○⊙● ○◎●○● 
显然,这个第五拍,“有人扫”的“人”字,被定谱为“平”声。然而,有趣的是,蒋捷的《探芳信》有云:“翠吟悄,似有人黄裳,孤伫埃表。渐老侵芳岁,识君恨不早。”显然,这个第五拍“恨不早”之“不”字,却是“入”声。于是《钦定词谱》专门解释说:余参“夜寒重”词及“转芳径”词,若蒋词前段第五句“识君恨不早”,不字入声,此以入代平,故不注可仄。
·
第三例:
周邦彦:《法曲献仙音》
蝉咽凉柯,燕飞尘幕,漏阁签声时度。倦脱纶巾,困便湘竹,桐阴半侵庭户。
⊙●○○ ◎○⊙● ●●⊙○○● ◎●○○ ●○○● ⊙⊙◎○○● 
显然,这个第六拍的“桐阴半侵庭户”中的“侵”字,被定谱为“平声”。然而,有趣的是,姜夔的《法曲献仙音》有云“虚阁笼寒,小帘通月,暮色偏怜高处。树隔离宫,水平驰道,湖山尽入尊俎。”显然,第六拍的这个“入”字却是“入声”。于是《钦定词谱》专门解释说:余参姜词、李彭老词,若姜词前段第六句“湖山尽入尊俎”,入字入声,此以入代平,不注可仄;吴词,前段结句“那能语恩怨”,那字平声,亦不注可仄。旧谱蒙混,悉为订正。
·
最后,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类例子在《钦定词谱》中还有很多,有兴趣者可以自识。
.
============================================
.
以入代平——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所持之论
.
余曾经在2006年与2007年分别在中国情诗网与红袖论坛诗风词韵发文指出:“以入代平”始于宋,被清人总结为定词谱的一个规则,这一规则大量表现在康熙《钦定词谱》之中。今把“始于宋”之依据录在此,即:宋人沈义父作《乐府指迷》首唱此论。观其论则不难发现,“以入代平”从本源上讲是基于“依声填词”与“按箫填词”之需要而设立的,它要解决的词学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协调“音韵与乐理”或者“四声与五音”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乐府指迷》之论,后在清人所作的康熙《钦定词谱》中被反复引用,并收入四库总目;更有清人蔡嵩云为此书作笺释。由此可见其在词学中的学术地位。此书在民国时期有单行本;1963年,此书与张炎《词源》合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现将有关论述择要如下(红色所标段落。见《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第67—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
沈义父《乐府指迷》:
.
    腔律岂必人人皆能按箫填谱?但看句中用去声字,最为紧要。然后更将古知音人曲,一腔三两只参订,如都用去声,亦必用去声。其次如平声,却用得入声字替。上声字最不可用去声字替。不可以上、去、入尽道是侧声便用得,更须调停参订用之。古曲亦有拗音,盖被句法中字面所拘牵,今歌者亦以为碍,如《尾犯》之用“金玉珠珍博”“金”字当用去声字。如《绛园春》之用“游人月下归来”,“游”字合用去声字之类是也。
.
蔡嵩云笺释云:
.
    姜白石《过垂虹》诗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又其自制曲《角招》调下小序云:“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予每自度曲,吹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张翥《蜕岩词·春从天上来》调下注云:“广陵冬夜,与松云子论五音、二变、十二调,且品箫以定之。清浊高下,还相为宫,釐然律吕之均,雅俗之应也。”
.
    按此所谓按箫填谱,乃取已成之音谱填词,恐其清浊高下,有乖腔律,故下字时按箫以审之。据此,则填已成之音谱,亦非不解音律者所能。必如张蜕岩、松云子之流,然后可与言填谱也。若随意自作曲词,然后协以律吕,制为新谱,或自吹箫,令人歌以协之,其造诣又超出按箫填谱者之上。宋代词家如此深通音律者,白石外亦不多觏。合南北宋计之,不过屯田、美成、雅言、梦窗、紫霞、寄闲父子等数人而已。词至宋末元初,词家通音律者日少,即能按箫填谱之词人,亦属难能可贵。填谱者不能审音用字,则随在多与律迕。义父教人留意去声字,参订古知音人曲,及入可代平,去勿代上诸说,乃为协律者开一方便法门。清万红友祖其说,而成《词律》一书,以后填词者,遂以守声家名作之四声,为尽协律之能事,法盖滥觞于此矣。
.
    〔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用入且不可,断断勿用平上也。”

    《白雨斋词话》云:“词之音律,先在分别去声。不知去声之为重,虽观《词律》,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犹不知也。”
.
    沈氏《论词随笔》云:“张玉田《词源》,谓平声可代以上入,沈伯时谓入声可代平声。案《词林韵释》:‘入声有作平声者,有作上声者。’知入作平者可代平,入可作上去者不可代平也。上代平亦必就音审择。”蒋氏《词说》云:“词家以入作平,固是宋人成例,然苟可不作,岂不更好?若必不得已时,要以读去谐和方可。”
.
    《词律·发凡》云:“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若上去互易,调不振起,便成落腔。”
.
《论词随笔》云:“沈伯时谓上去不宜相替,故万氏《词律》于仄声辨上去最严。其曰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此说本诸明沈璟。去声当高唱,上声当低唱也。词必用上去者,如白石之‘哀音似诉’之‘似诉’字,必用去上者,如‘西窗又吹暗雨’之‘暗雨’字。”《词律·发凡》云:“平止一途,仄兼上去入三种,不可遇仄而以三声概填。”
.
    《宋四家词选序论》云:“上、入亦宜辨。入可代去,上不可代去。入之作平者无论矣,其作上者可代平,作去者断不可代平。平去是两端,上由平而之去,入由去而之平。”
.
    《憩园词话》云:“入可代去一语,则不宜从。又凡应用去上,应用去平,各调皆有定格,似亦不能概论也。”
.
    《蕙风词话》云:“入声字于填词最为适用。付之歌喉,上、去不可通,唯入声可融入上去声。凡句中去声字,能遵用去声固佳,若误用上声,不如用入声之为得也。上声字亦然,入声字用得好,尤觉峭劲娟隽。”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诗梦文学音画网 ( 黑ICP备20002108号

GMT+8, 2025-5-5 07:37 , Processed in 0.07554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