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梦文学音画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吠声
收起左侧

随便写写生活2018

[复制链接]

70

主题

1245

帖子

2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23: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一个原来看似重要的时刻过后会显得平常?是因为原来放大了这个时刻的意义,还是过后减小了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一个看似十分重要的时刻转眼变得极其平常,这再次只说明——时间具有很强的公平和等值性。上一刻和这一刻,这一刻和下一刻,一样的重要。生和死一样重要,也一样平常。而且那些所谓重要的,也仅仅是“我们那个时候觉得重要”而已。
    时间是条轴,是条直线。波浪式起伏的只是我们的心性。每个当下都有崭新的意义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去认真体验和珍惜。一个“重要”的会议,不见得真的重要。一场闲散的旅行和一段“无聊”的散步、小聚,也不见得就一无是处。“相见时难,别亦难”似乎正是时间这一理念的一个由衷的诠释。时间依然是时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你的所谓变化和我的所谓变化,都是由我们对这同一性的时间的倾注造成的。我们总是人为的以自己的喜好和心性去给时间下“自以为是”的定义。而时间,我越来越觉得它是具有“神性”的,它从不向我们索取,它爱我们,把自己给我们,而我们总不懂得珍惜,只一味向它索取。它对我们是公平的,只我们总不公平的看待它。这就造成了我们自己的一种结局。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245

帖子

2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23: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时候我会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过去的人。
    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每天在重新开始。就像现在一样,我又面对一张全新的白纸。很多的过去都在某个角落静好,或者已经沉积成记忆。好的不好的都一样,或者干脆说,无所谓好坏。也所以,这种状态的出现,并不是我卸载了太多东西,或者熨平了什么。我一直拥有很多,但那是一种像一无所有一样的丰厚。这是让我深感欣慰的。
    儿子已是个法定的成年人。而我知道这个年龄意味着什么。我和好朋友和他喝酒聊天,聊很多不着边际的人来人往的事。关于过去,关于历史,关于人生,关于未来……所有的这些只是说说而已,只有那个我们相聚的时刻是实在的。我能做的就是给他这样一个时刻。然后,我们一起走很远的路回家。而且,我特别带他走了那条黑黢黢的、崎岖不平的小山路。他说,走那里多怕人。多么可爱又真诚的孩子。他告诉我他怕。这是他对我的爱和信任啊。我说,以前我也怕的,可后来慢慢的我不怕了。这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他和我说起,他和同伴们在街上玩耍的时候,有人向他们塞广告,他总是收下,他不理解为什么别的同伴像躲贼一样的看也不看地躲开了。他为此感到淡淡的伤心。他是一个多好的他啊,我真的自愧不如,高攀不上。他还和三岁的时候一样,是那个让我发自内心敬畏和喜爱的儿子。我相信我说得没错,是敬畏。是对他生命和人格的敬畏。
    在聊到他就要一个人去外地读书的时候,虽然哪是一个“并不美好”的大学和地方,可我多想他一样能有一段美好的人生历程和体验。当着哥们的面,我再次郑重地告诉他,我和了这个从小抱过的他的叔叔会永远爱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要记得可以告诉我们。哥们说,我们永远是你的后盾。可我其实是想告诉他,我们永远是你的港湾,是永远等着你回来的那个怀抱和肩膀。
    是的,对于彼此相爱的亲人、朋友,有这种真挚美好的现在就够了。虽然这些只是瞬间。但我始终相信:这些瞬间能够抵达未来。不需要他记得这样的“过去”,但这些瞬间之光一定能够照到和温暖他的远方。哪怕在黑黢黢又崎岖不平的路上……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245

帖子

2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23: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其实我们的物质已经足够用了,我们拥有的真理也足够用了。但我们对这两样事情的“追求”和占有让情况显得不够起来。“追求”的加剧,让这两样事情显得愈加紧张。
    而其实,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一样事情真正值得追求,那就是——生活。生活自身。
    当然,生活需要物质,也需要真理。但这种情况往往变得面目全非。这就像一个人想去桂林,他需要一些资费,还需要一些地理知识。可这个人在去赚取这资费的时候却掉进了资费的陷阱里,赚了一笔又一笔,乐不可支,结果早已忘了去桂林这回事了。也可能这个人为去桂林学地理,学着学着就痴迷进去了,为了地理而地理,也早已不再向往桂林那山水了。
    我们往往忘记自己的初心和“来意”。这是我们最常犯得怪瘾。然后,我们会问自己,也问别人——为什么我如此这般的不够快乐和幸福。生活有很多种样式,也有很多种可能,而所有的样式和可能都只不过是生活而已。人只能生活。也只有生活。除此,无他。
    追求任何别的,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对生活本身的浪费。所以,一切都需要生活化。工作是生活,学习是生活,生活当然更是生活。惟有生活。更加纯粹的生活。或许未来只有一种大的可能:其他的一切都逐渐的生活化,而不是把生活支离破碎成其他别的事情。我们能从一些老年人看到这种现象,当然,我们也将在我们人类真正成熟的进程中走向这种大的普遍的现象。
    我们将慢慢放下其他,只追求生活,更多地进入生活自身,抵达生命本来的初心和来意。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245

帖子

2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7-1 01: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吠声 于 2018-7-1 01:21 编辑

    我必须保持与我的内心对话,我自身才会完整,我的一天的生活才会完整。或至少接近这样。拥着支离破碎的灵魂睡去,是一件极痛苦和糟糕的事情。哪怕在一天接近尾声的时候,哪怕这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使我想起赫拉巴尔。好像是他,那个捷克作家。还有克利斯朵夫在当时那个臭气熏天的巴黎穿梭了一天后,回到自己的窝里总需要静静地弹一会儿琴,才会清洗掉自己一身的污垢。
    我们总相信和觉得自己是虔诚的,可我们往往却还是难逃支离破碎的境遇。即使在明媚的阳光下,也难以纯净。也许正是基于这样,我才总觉得自己可以再完整一点,再纯净一点。像个初生的不带任何别念的孩子,像那些在我们眼里没有任何攻击性的可爱至极的,情不自禁地想上前去拥抱的小狗。那是生命的初原。没有警觉,没有害怕,没有他念……没有“壳”。像那个蛰伏了九年晚上刚爬上树腰的蜕壳的蝉蛹。它们是那么柔弱又纯净。
    于是,我怀疑成长。到底在成长中我成长了什么?为什么在上帝眼中我们永远是他的孩子?也确实,我还是什么都不懂。即便明天面对和今天一样的事情,它们对我依然是新的。没有一个答案是唯一的。它们对于我有全新的想像,我对它们有全新的追求。一切都好像已经发生过,但也都像从来没发生过一样。
    我们来过这个世界吗?来过。我们好好生活过吗?很多人会茫然回答:没有。是的,没有。是的,我们来过这个世界,但我们确实没有好好生活过。那时候也许我们才会想起:什么是生活?是啊,什么才是生活?
    已经有事实证明:我们能看到的世界其实才占这个世界真正面目的不到百分之三。那么,那些所谓我们能看到的生活也比这多不了多少。生活是什么?如果往回看,生活只是一些记忆。而记忆是感受啊。那么也就是,真正的生活是我们对那不到百分之三之外的世界的感受而已。那么,原来“感受”才是生活吗?
     也许确实是的!
     所以,我不断地确信:每当这一刻才是我真正的生活。还有,白天里那些纯粹地出于我爱的初衷和记忆的碎片。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245

帖子

2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00: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吠声 于 2018-7-3 00:19 编辑

    我必须开始新的涂写。我必须在新的时间倾听那些新长出的声音。我看到那些旧的,它们显然已不属于现在的我。
    我们时常被很多不值得的事情锁在原地。可它们需要你。总有些事情等待人去托起,以一个“我们”的视野和角度。不能任意缺席。又其实,哪怕是一场雨。所有的事,哪怕琐碎,也有奇妙的意义。
    可清晨都给荒废了。我们只能在紧张和匆忙中奔向那辆车,闭着眼睛或尽可能地睡去。生活被打乱,扭曲。是的,我们需要一种扭转。一种新的潮汐。当足球鼓起生活的意义被踢来踢去。好在它在绿茵场上才衬托出一些魅力。
    往往真正的工作和生活还没开始一天就结束了。这已是新的一天,叠在前一天的阴影里。在白日里,我们总缺少一种心情可以好好面对自己。或者记起。展望和畅想。事务是巨大的旋涡,我们是沙子。
    我需要赶快结束“今天”,以重整旗鼓冲进新的浓雾。堂吉诃德不完全是个傻子。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245

帖子

2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01: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人弹吉它。其实我心里一直也有一把吉它。还有一本一想有的发黄的《少年文艺》。很多零星的记忆真的像地上数不清的小花和天上数不清的星星。我们很少去数,但一要去数,它们其实都在那儿等着我们。
可当我想起这些的时候,我又很难给它们下定义:记忆。我更确切地认为它们是:感受。曾经的,不熄的感受。或者叫体验。真的,源于心灵的原始的体验。一切都已过去,一切也都还没来到。而这前前后后都是全新的,我站在这全新的刹那之间。
时光又停留在这一刻。麦色的灯光烛照着这一刻。我在这一刻里享受温暖。美好总在不经意时出现。它接近尾声,也接近开始。我倾倒在这里慢慢吸吮。想起值班的时候,听窗外——雨一个人簌簌的脚步声。它在抵近、抚摸一双耳朵,并通过浸润一方心田。你无法拒绝这样的倾诉和促膝长谈。你翘首瞻望,心田的毛骨英轻轻摇曳。
雪夜,一个人想念好友,他走了很长的路来到朋友门前,想上前去叩门,举手间他却会心一笑转身回去了。这是古时的一幅画面,却特别新鲜,虽现是夏季,却恍若眼前。
夜已深。我泯一口酒,抽一口烟,看四壁,前面一扇门,后面一扇窗。
这是怎样的生活?
想起雁无伤的诗《我的妹妹》,我最好的妹妹。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245

帖子

2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0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每天还没完全过完的时候还能收获些许心得是件令人欢愉的事情。这很像当你在一天将要结束的时候暮然回首看见黄昏的晚霞,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的时候看见夜空三两颗明亮的星星。那一刻,你会忽然地像让-雅克·卢梭一样发现那种充分的思想、充分的存在、充分的生活和自我。是的,就是这么恰如其分:充分的思想、充分的存在、充分的生活和自我。我们需要这样,这样的生活。
    时间过得飞快。但我们又是多么不急于生活。我们太被催促了。一切都在被我们漠视中错过。像那位董老师提到过的:我们多久没有认真地体会水的感觉了,没有理会路边的花草,与我们撞个满怀的轻风,亲昵我们的细雨……我们多久没有坐下来不急不慢的舒缓的轻轻攀谈了。时光如流水,然而有多久我们竟连这流水也给忘却了。
    一切都是关系。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与万物,与我们的同胞兄弟,与星星与月亮,与我们自己……和谐,宁静,美好而温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怎样一种宁静宏阔的胸怀。但这不是一种多大的善意,只是我们的祖先曾经秉持的一种基本态度。他们以这样的态度和坐标看待自己和身处的世界。而我们的态度也决定了现在我们面对面临的一切,也必将领受一个别样的结果。
    我们时刻都在接受检阅。自己的检阅,宇宙的检阅,道的检阅。这所有的检阅最终会直指我们的态度。直指我们的心地。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接近清澈、光亮和充分。每当这个时候,我才趋于完整,趋于初始,趋于本质。本质也是充分。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245

帖子

2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00: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吠声 于 2018-7-17 00:24 编辑

    清晨,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得到某样东西。或为了得到某种部分的生活。正午过后,人群散去,熙攘的集市归于凋零,闪出一块面目全非的、垃圾满地、肮脏至极的空地。那些五颜六色的太阳伞被收拢起来,彻底飞走了。
    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需要和交易。
    而我的梦早已不是七色的。它接近于青、蓝、灰和白……总之,它越来越接近于一种单色。或一两种朦胧颜色的掺杂。它再也挑不出第三种。这是老了的表征吗?还是接近童年?
    我记不清那个分水岭在哪里。只是,我已极少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去投射我的目光,着落我的思想,涂写我的梦境。那里更多的是别人。更多的是我为别人所能做,所能给予和涂写的颜色。
    我为他们准备了些许他们可能需要,可能对他们有益的东西、爱和温暖。他们可以披在身上带走。也可以看也不看。更可以半路上扔在地上用脚踩践。
    难道是我老了吗?又怎么感觉像上刚刚长大。因为,在我还没长大的时候我就特别想:不管他们对我怎么样,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多为他们做些他们为我做不到的事。他们给不了我的,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给他们。
    那时候,我们是多么渴望被理解!
    然而理解——就先让我理解他们吧!
    尼尔说,只要他们还需要,我们就会活着。我们死,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我们自己也不需要自己了。我不知道该不该信尼尔的这话。因为这话还是像场交易。
    集市终会散去。而我记得,即使很小的时候去集市,也不是为了某种交易。也不是为了某种需要。那时候,我不需要,也不知道需要是什么。现在,我又越来越把需要忘记了。
    看着窗外散集的苍白的空地,太阳火辣辣地炽烤着那里,好像连我曾经的影子也给蒸发了。但看着看着,越看我越是确信:我去过那里。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245

帖子

2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23: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翻过那道小坡就能一眼望穿那片号称亚洲最大的金色沙滩。在我一直的印象里,那里荒凉、开阔又生机盎然。之所以这样,它才令我们感到神秘,又无限眷恋。记得二十八年前的那个春天,我们还是少年。我们在那里挑水、做饭。我在同样是一片金黄的麦田里第一次看到了遥远。看到无边的大海和天际和我的人生三者相交相连的朦胧的顶点。或终点。我看到沉默的颜色,孤独的底片。
    我从那里出发,从顶点和终点出发,回溯海岸。对,回溯——所有的跋涉或许只是为了回到原点。潮水似乎总在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好像走出了好远,却又似乎一直驻留在情窦初开的口岸。
    早晨,我在直播间嗅到政治的剩饭。正午,我在蝉鸣聚集的云端攥紧睡眠。下午,我在忙碌的间歇遭遇判断。黄昏,我在云海相接的地方又看见白帆。好像一切都在变。变得拥堵和完满。原点被遮蔽。岸疲惫不堪。此刻,我和时间为伴,想念语言。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245

帖子

2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00: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总会对某种味道产生回忆。我倒并不是能够辨别什么,只是那些让我产生深刻记忆的味道往往抵达我最核心的敏感。也就是,那是些我被味道打动的特殊时刻。比如,我对鲈鱼味道的记忆定格在田横岛,我对小龙虾的记忆定格在一家鸡肉串店,我对空心菜的味道产生于吃够了它越干年后战友小聚的路边摊……还有米线。
    对于“人”的“味道”也是如此。可能我们已记不清有多少人从我们眼前经过,可当我想去回忆的时候,能让我记起的一定是那些“有味道”的影子。味道会产生烙印。这真的有点奇妙,但确实如此。我们吃过很多次玉米、水饺,参加过很多次宴席,经历过很多次相聚,但那些记忆犹新的一定是弥漫着别样的味道的经历和体验。它沁人心脾,深入骨髓。记忆因此而挥之不去。这一定不是特别去强记的,却牢固异常。那是一种迷人的体验和感受。也许,那不是好中最好的,却一定异乎寻常。
    相信《舌尖上的中国》是经意的。但经意中的经典却十分罕见,我相信它就是抓住了“味道”的美妙、传奇和内涵。味道这个词本就充满玄妙,又让人无限遐想的充满神奇。
    味可辨,道不可言。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诗梦文学音画网 ( 黑ICP备20002108号

GMT+8, 2025-5-12 21:44 , Processed in 0.0575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